21世紀經濟報道 實習生 張長榮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隨著4月30日年報披露截止,A 股市場交出2024年“提質增效”成績單:5403家上市公司中,超半數實現營收正增長,新上市企業中55%達成“營收+凈利潤”雙增,四分之三公司實現盈利,創業板和科創板新貴表現尤為亮眼。
尤其是,在AI浪潮引領科技創新,2024年三季度以來系列穩增長政策推動下,金融業加速回暖,居民消費持續恢復,出行物流日益火熱,出口貿易進程加速,帶動上市公司業績顯韌性, 一季報營收利潤增速改善,業績持續修復。
一系列亮眼表現背后,是資本市場改革措施持續顯效。
2024 年新“國九條”出臺后,滬深兩市IPO終止審查項目數量一度大增,但隨著質量欠佳項目的持續出清,近期撤否項目數量已經大為減少。其中,今年4月終止數量僅2家,僅為2024年同期的1/15。
除嚴把入口關外,退市新規正在加速市場出清。自2025年1月“最嚴退市新規” 全面實施以來,年內已有22家公司確定退市。隨著年報披露收官,多家公司因觸及財務類、交易類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與此同時,退市威懾倒逼部分企業主動提質增效,成功撤銷退市風險警示。通過清退與救助并舉,上市公司質量整體不斷向好。
伴隨退市常態化推動上市公司提質增效,上市公司分紅回購再創新高。2024年A股分紅總額達2.39萬億元、回購金額達2123億元,對維護市場穩定運行、提振投資者信心起到了積極支撐作用。
嚴把入口關,新上市企業韌性凸顯
4月30日,年報季收官,A股市場交出不錯成績單。根據Wind數據,5403家公司披露2024年年報,其中3035家公司實現營收正增長,占比56.17%。
2024年上市的100家公司中,超半數實現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
創業板38家新上市公司里,22家達成營收與利潤齊升,占比近六成。其中,主營先進陶瓷材料零部件的珂瑪科技尤為亮眼,2024年實現營收8.57億元,同比增長78.45%;凈利潤3.11億元,同比暴增279.88%。科創板15家新上市企業中,近半數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先鋒精科營收同比增長103.65%,凈利潤增長率更是達166.52%。
這樣的穩健表現,與IPO審核的嚴格把關密不可分。
2024年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文件著眼于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全面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的監管,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相關方責任。
Wind數據顯示,2024 年滬深兩市IPO 終止審查(終止與未通過)的項目達300余家,其中上交所145家(主板73家,科創板72家),深交所196家(主板50家、創業板146家),是當年新上市公司的三倍之多。
進入2025年,IPO終止審查數量呈現“前穩后降”的階段性特征。1月終止21家,與2024年同期的19家基本持平;2月終止9家,較去年同期的13家減少4家;3月終止6家,顯著低于2024年同期的26家;4月終止數量僅2家,遠低于去年同期的31家,僅為其1/15。
截至5月1日,年內累計終止IPO審查企業達38家,較2024年同期的89家減少57.3%,數量近乎腰斬。
嚴把IPO入口關的同時,監管也在為優質企業,尤其是硬科技企業上市暢通道路。
2024年6月發布的“科創板八條”明確,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此外,針對新質生產力企業投入大、周期長的特點,"科創板八條" 明確表示支持未盈利優質科技企業上市。
2024 年11月,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憑借國產替代政策優勢,以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獲受理,成為“科創板八條”實施后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擬IPO企業。
不僅是科創板,其他板塊同樣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截至2024年底,新上市公司中超過80%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八大戰略新興行業,超過半數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作用持續顯現。
清退與救助并舉,上市公司質量整體提升
常態化退市局面逐步形成,推動上市公司提質增效。
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分別有50家、46家企業平穩退市,2024年退市數量增至55家。截至2025年4月30日,年內已有22家公司確定退市。其中,重大違法類退市2家,財務類退市9家,交易類退市8家,主動退市公司3家,多元化退出渠道不斷暢通,資本市場吐故納新持續顯效。
2024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滬深北三大交易所也同步修訂了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嚴格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范運作類、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標準。其中財務類指標調整尤為顯著:主板退市指標從“凈利潤為負+營收低于1億元” 調整為“凈利潤為負+營收低于3億元”。
隨著退市新規于2025年1月1日全面實施,首個年報季預計更多公司將觸發退市風險警示。
根據Wind數據,已發布的A股上市公司年報顯示,共有70家企業觸及營收與利潤雙低指標,26家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審計凈資產為負值,20家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審計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退市新規震懾下,多家公司主動提質增效。預計32家公司將在今年5月底前撤銷風險警示。
如*ST恒宇于2025年4月29日公告,公司關于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的申請已獲得深圳證券交易所審核同意,自2025年5月6日開市起撤銷退市風險警示。
*ST恒宇曾因2023年營收扣除后為負、扣非凈利潤虧損,觸及退市風險警示情形,自2024年4月26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憑借核心產品運輸、通用等直升機顯控設備的銷售貢獻,以及技術服務收入的穩定增長,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0億元,且凈利潤達到0.27億元,成功消除退市風險警示觸發情形。
此外,多家公司公告將于5月6日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包括ST墨龍、*ST導航、*ST寧科等。這些公司通過聚焦主業、內控整改、破產重整、融資重組等方式改善基本面,實現風險化解與質量提升。通過清退與救助并舉,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斷向好。
注重投資者回報,分紅規模再創新高
在新 “國九條” 引導下,經過入口篩選和出口出清的優質上市公司,正以真金白銀回饋投資者。
從分紅規模看,2024 年,近七成滬深上市公司披露年報現金分紅方案,合計金額達1.66萬億元。若計入中期分紅,全年分紅總額達2.39萬億元,同比增長7.2%。近五年來,兩市累計分紅超10萬億元,分紅金額連續五年超過當年再融資額。
2024年共985家上市公司宣告中期分紅計劃,金額合計6994.7億元,家數、金額分別為2023年的4.3倍、2.7倍,貴州茅臺、長江電力等“現金奶牛”實現歷史首次中期分紅,三七互娛、玲瓏輪胎年內宣告三次中期分紅,邁瑞醫療、順豐控股等60家公司年內宣告兩次中期分紅。336家公司披露2025年中期分紅安排,同比增加154.6%,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可預期性進一步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公司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履行公眾公司的投資者回報責任。
截至5月1日,365家科創板公司已披露2024年年報利潤分配方案。其中,中國通號、傳音控股等公司年度擬現金分紅金額均超15億元;禾邁股份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2.00元,柏楚電子、合合信息每10股派現金額均超過20元。
從分紅主體看,國有企業繼續發揮分紅主力軍作用,近千家國企2024財年合計分紅1.5萬億元,占全市場的62.8%。其中,六大行分紅4206.8億元、“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分紅1819.7億元、三大運營商分紅1293.7億元。
與此同時,民營上市公司也積極響應,美的集團、吉比特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均達35.00元。多家企業年內多次分紅。
此外,上市公司股票回購積極性也進一 步提升,2024年共披露1470單回購計劃,金額合計2123億元,分別是2023年的2.1倍和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