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工信部:開展“專精特新”提質年行動,對10余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服務
4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在發布會上表示,一季度,中小企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增強,經營效益平穩增長,展現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韌性和活力,有力支撐工業經濟平穩起步。工業和信息化部聚焦中小企業的痛點和難點,著力推動“兩優化、兩促進”大力支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兩優化”指優化營商環境、優化助企服務。在營商環境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圍繞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的問題,推動修訂了《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進一步明確了款項支付的時限,加大違法處罰的力度,通過建立國家統一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投訴平臺、加強函詢約談和督辦通報等監督管理措施,切實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在助企服務方面,會同16部門聯合開展“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提出73條具體的服務舉措。會同14部門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提升合規意識加強合規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升中小企業風險防控能力。
關于“兩促進”,一是指促進專精特新發展,組織對10余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具體畫像、全面評估,幫助企業融資增信。同時,對31個省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情況進行了量化評價,引導地方加大梯度培育和服務的力度。二是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目前已培育認定了國家級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300個,推動各地培育省級集群1100多個。去年,300個國家級集群共創造產值8.7萬億元,近三年產值年均增速達到了13%,在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謝少鋒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服務和管理并重、發展和幫扶并舉,持續健全法律政策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開展“專精特新”夯基提質年行動,加強數字化轉型、引才育才、投融資等服務,有力支撐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市場監管總局:開展整治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專項行動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信息,自2025年4月至12月部署開展整治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專項行動。整治重點包括限制企業自主遷移、阻礙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妨礙企業公平參與異地經營、設置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隱性門檻四大類突出問題。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將集中查處一批重點案件,推動修訂廢除一批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和經營主體關心關切的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突出問題,支持各類企業在公平競爭中成長壯大,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限制企業自主遷移類問題包括,濫用行政權力強制或者變相強制外地企業在本地投資、注冊或者設立分支機構的行為;濫用行政權力制發文件要求企業在一定期限內將登記注冊、經營納稅等保持在本地,或者要求企業在遷出時全額或部分返還財政獎補資金的行為;濫用行政權力以歧視性資格條件等為企業跨區域遷移設置障礙的行為等。
阻礙商品要素自由流動類問題包括,濫用行政權力指定或者要求經營、購買、使用本地特定企業提供的商品服務的行為;濫用行政權力對外地商品服務設定歧視性技術要求、檢驗標準等,阻礙、限制其進入本地市場的行為;濫用行政權力對外地商品服務設置歧視性補貼政策或者收費標準的行為;濫用行政權力要求企業采購本地產品,或者通過給予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引導本地企業之間相互采購的行為等。
妨礙企業公平參與異地經營類問題包括,濫用行政權力設定歧視性的資質要求或者評審標準,排斥外地企業參加本地招標采購或者其他經營活動的行為;濫用行政權力設置不合理的名錄庫、資格庫,排斥限制外地企業在本地開展經營活動的行為;違法設置或者授予特許經營權,妨礙其他經營者公平競爭的行為等。
設置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隱性門檻類問題包括,濫用行政權力利用信用評價等手段設置外地企業市場進入隱性限制的行為;濫用行政權力借助地方標準等變相阻礙外地企業、商品服務進入本地市場的行為;濫用行政權力通過與特定經營者簽訂合作協議、備忘錄等,妨礙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行為等。
市場監管總局:出臺37條重點舉措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加強涉企收費政策措施合規審查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印發《貫徹落實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重點舉措清單》(以下簡稱《清單》),提出37條重點舉措。
在破除壁壘、推動公平競爭方面,要推動實施《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辦法》,保障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完善經營者集中監管規則體系,從增強透明度、健全分類分級審查制度、提高便利度等方面,幫助民營企業更精準地識別競爭合規風險,激發民營經營主體投資并購活力。同時,部署開展整治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專項行動,民生領域反壟斷執法專項行動和公平競爭審查抽查,穩妥實施重點壟斷案件查辦,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
在強化監管、著力整治亂象方面,要出臺《涉企收費違法違規行為處理辦法》,加強涉企收費政策措施合規審查,制定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為合規指南,規范平臺收費行為。開展整治涉企亂收費專項行動,聚焦重點領域加強違規收費抽查檢查。縱深推進服務型執法,加快執法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科學動態調整市場監管行政違法行為首違不罰、輕微免罰清單。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深化雙隨機監管,強化協同監管。開展“守護知識產權”專項執法行動、第三屆“企業商業秘密保護能力提升服務月”活動,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
在精準幫扶、開展靠前服務方面,要發揮部門職能優勢,開展廣告合規助企、“信用+服務”、小微企業質量認證提升、檢驗檢測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等行動,以及全國“質量月”、質量技術幫扶“你點我幫”、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等活動,認真落實各項精準幫扶政策。組織“名特優新”個體工商戶風采巡禮展,深化企業注冊計量師自愿注冊服務、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創新試點,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制修訂標準,參加各類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促進人員能力不斷提升,推動誠實守信成為市場運行的價值導向。
地方行動
黑龍江:全面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嚴禁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近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圍繞黑龍江省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的有關情況進行介紹。會上,黑龍江省司法廳廳長崔永洪介紹,聚焦企業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黑龍江省對行政檢查進行全方位、全鏈條、全覆蓋的規范,一共25項工作措施,可以概括為“三個明確”“四個嚴格”。
“三個明確”:一是明確檢查主體。檢查主體嚴格限定為具有行政執法權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及受委托的組織,而且檢查主體資格必須依法確認并向社會公告,嚴禁不具備主體資格實施行政檢查。二是明確檢查事項。行政執法部門必須對本領域現有檢查事項進行梳理,沒有法定依據的一律清理,法定依據變化的一律調整,沒有成效的一律取消;必須將行政檢查事項向社會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實施。三是明確檢查方式。行政檢查能合并的合并,能聯合的聯合,能通過書面核查、信息共享、智慧監管等方式監管的,不得入企實施現場檢查。嚴控入企檢查人員數量,優化“綜合查一次”“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嚴控入企檢查頻次,執法部門必須公布對同一企業實施行政檢查的年度頻次上限。
“四個嚴格”:一是嚴格檢查標準、程序。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相關部門公布的行政檢查標準,落實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程序實施檢查,也就是檢查前有檢查方案,檢查時有通知書、亮執法證和“檢查碼”、做檢查筆錄,檢查后告知檢查結果。二是嚴格控制專項檢查。對某一地區、某一領域的突出問題實施專項檢查,必須經評估符合監管需要,必須嚴格控制數量、范圍、內容和時限,必須擬訂檢查計劃并報批準和公示。三是嚴格規范檢查行為。必須做到“五個嚴禁”“八個不得”,嚴禁逐利檢查,不得接受被檢查企業的任何饋贈、報酬、福利待遇,不得參加被檢查企業提供的宴請、娛樂、旅游等活動,不得由被檢查企業支付消費開支或者將檢查費用轉嫁給企業,不得強制企業接受指定的中介機構提供服務;嚴禁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不得刻意要求法定代表人到場;嚴禁任性處罰企業,不得亂查封、亂扣押、亂凍結、動輒責令停產停業;嚴禁下達檢查指標,不得將考核考評、預算項目績效與檢查頻次、罰款數額掛鉤;嚴禁變相檢查,不得以觀摩、督導、考察等名義行檢查之實。四是嚴格落實責任。緊盯社會關切,暢通企業投訴舉報渠道,拓寬線索來源。創新監督方式,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加強行政執法監督信息系統建設及應用。嚴肅追責問責,對亂檢查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四川:推動小微企業上規提質,對戶數增加的市(州)給予財政激勵
近日,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小微企業上規提質的若干措施》,明確建立小微企業培育庫、開展專項服務、強化激勵獎補等8條措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措施》適用于四川行政區域內工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中還未納入規模以上統計和首次納入規模以上統計三年內的企業。8條措施促進小微企業“愿升”“敢升”“會升”,推動全省小微企業進一步上規模、提質效。
促進企業“愿升”方面,將從開展專項服務、強化激勵獎補、支持研發技改、加大金融支持、落實減稅降費、強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激發小微企業上規提質積極性。比如,各地要對新達規重點企業(首次達規入統三年內的企業)建立聯系服務機制,定期組織相關部門與企業面對面交流;省級財政對“小升規”企業戶數增加的市(州),按工業企業8萬元、服務業企業4萬元、商貿業企業2萬元的戶均標準給予財政激勵等。
四川將推動新達規重點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比如,支持新達規重點企業新建或在建研發平臺,對近兩年內核定投入超過500萬元且達到建設標準的項目,按照核定總額的30%、每個項目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給予支持。充分發揮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作用,常態長效開展金融顧問服務,為新達規重點企業提供融資融智支持;全面落實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各地在用能、用房、用地、用人、用工等要素保障方面積極給予培育庫企業和新達規重點企業支持等。
“敢升”方面,將規范執法檢查,對違反規定實施行政檢查的行為,支持企業拒絕并投訴舉報;全面推廣首違不罰清單、輕微違法免予處罰清單,引導企業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積極開展信用修復等,消除企業顧慮。
“會升”方面,將建立小微企業培育庫,各級經濟和信息化、商務、科技、稅務等部門加強對庫內企業政策扶持、培育發展、財稅知識、現代企業制度等方面的培訓和輔導,及時跟進企業生產運行情況,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中有關困難問題,指導“個轉企”“小升規”。
典型案例
山東聊城:84%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無證明”辦理,加強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簽名等應用
自聊城啟動“無證明城市”建設以來,通過證照證明電子化和數據共享,加快促進業務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企業和群眾辦事時免于提交或無須重復提交相關紙質證照證明材料,切實解決群眾反響強烈的“證明折騰”問題。目前,聊城市84%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可“無證明”辦理,創造的“無證明之省”建設典型經驗數量全省最多。
聊城市在摸清現行各類業務需使用證明事項的基礎上,提出“五個一批”減證明:清理一批“無謂證明”“奇葩證明”,確需保留的,全部按規范程序納入《聊城市證明事項實施清單》統一管理;壓減一批“重復證明”,深化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流程再造,全面消除不必要的重復舉證環節,變重復交證明為一次交或免提交;替代一批“紙質證明”,通過辦事系統對接,實時共享應用電子證照證明數據,變群眾交證明為系統自動填;取消一批“可核驗證明”,部門之間通過無證明城市應用系統或其他渠道進行信息核驗比對,變群眾交證明為部門聯動辦;減免一批“低風險證明”,風險可控且能夠通過事中事后監管糾正的證明事項,采取告知承諾等方式,變群眾交證明為部門強監管。目前,通過“五個一批”減證明,全市累計核減各類證明2300余項。
夯實“數字底座”,打通“無證明城市”建設堵點卡點。堅持強化基礎支撐,全面搭建電子證照數據共享應用體系,有效破解高頻證照證明線上流轉渠道少的問題。不斷完善政務云、網和一體化大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資源,電子政務外網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搭建了統一的電子證照基礎支撐平臺,有效保障實體證照和電子證照的同步制發。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匯聚43億條政務數據資源。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數據直達基層試點,可直接調用國家級數據資源160余類。爭取省級獎補280萬元,在各縣市區試點建設“縣級一體化數據節點”,電子證照證明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共享應用效率明顯提升。實施歷史數據電子化,不斷豐富電子證照證明基礎數據,有效破解部分證照證明基礎數據缺失問題。在全市分類分批組織開展證照證明歷史數據電子化專項行動,持續擴充市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和市電子證照庫數據資源存量。強化互聯互通,提升高頻電子證照證明線上流轉效率,有效解決“多跨”數據共享難問題。建設“無證明城市”應用系統,聯通市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市電子證照庫、市政務服務平臺等業務系統,實現電子證照證明數據實時共享。創新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安全加密等先進技術,加強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檔案等基礎應用,依托“無證明城市”應用系統實現業務辦理所需的各類數據共享和信息核驗,實現證明開具、流轉、受理全程網上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