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大模型的出現引爆算力需求,但高昂的資金成本卻令企業“望而卻步”。
今年以來,隨著國產大模型的升級,算力需求井噴。如在DeepSeek熱潮帶動下,國內大廠對H20芯片需求旺盛。但硬件采購、算力租賃、后續運維等高昂的資金成本,卻讓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為破解資金難題,近期全國多家銀行密集推出“算力貸”產品。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前,今年已有至少5家銀行推出“算力貸”相關信貸產品。
例如,2025年1月,興業銀行汕頭分行落地汕頭市首筆算力項目貸款,為某上市企業提供高達2.33億元項目貸款支持;3月中旬,交通銀行青海省分行成功落地青海省內國有商業銀行首筆綠色算力固定資產貸款項目,一次性投放資金5560萬元,專項支持青海省相關智算科技公司綠色算力設施建設及設備采購。
再如,3月中旬,工商銀行同福支行落地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千萬元級算力貸款服務產品;3月底,江蘇銀行上海分行與五家企業進行了“算力貸”首批銀企合作客戶簽約,授信總金額達10億元;近日順德農商銀行也發放了一筆“算力貸”。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上述銀行推出的“算力貸”授信對象更聚焦,分別適配產業鏈全環節企業的差異化融資需求;為匹配算力相關企業特點,部分銀行還調整了企業評價體系、加強了還款方式的靈活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算力市場進入“半飽和狀態”,去下半年以來,租賃價格持續走低。“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也要避免‘跟風’,要基于所在轄區市場實際需求進行創新,避免出現‘新瓶裝舊酒’現象。”一位銀行業人士也告訴記者。
井噴的算力需求與高昂的資金成本
銀行密集推出“算力券”背后,是井噴的算力需求與高昂的資金成本。
算力是人工智能行業的核心基礎設施,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據清華大學、IDC與浪潮研究,全球各國算力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算力規模越大,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評估結果顯示,十五個樣本國家的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點,國家的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6‰和1.7‰。
但高昂的算力成本令部分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例如,一塊高性能顯卡價格可達10萬元以上,且AI行業硬件設備還會面臨貶值風險。因此,購買高端顯卡等硬件成本對于初創公司而言過高。
面對高昂硬件投入,企業利用算力租賃“降本”。
不過,目前算力租賃成本高昂也是不爭的事實(算力租賃,即不轉讓算力資源的所有權,而是將算力資源以租賃形式提供給客戶使用的一種服務模式)。以英偉達參股的算力租賃公司CoreWeave為例,截至2025年3月,8卡H100服務器租賃價格為49.24美元/小時,相較于2023年4月的38.08美元/小時價格上漲29.31%,
因此,在資金、技術密集型的算力行業,急需銀行等金融機構等為相關企業亮“綠燈”。但在銀行傳統信貸邏輯下,算力相關企業融資面臨一定挑戰。
原因何在?一家中小銀行人士告訴記者,算力行業企業因其輕資產特性、高研發投入需求、設備更新成本高昂以及多樣化資金需求,亟需金融支持。但企業普遍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抵押物(如土地、廠房),在傳統信貸模式下往往難以獲得足額融資支持。
某即將推出“算力貸”的國有大行沿海地區分行科創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在我行真正來申請‘算力貸’產品的企業,它的規模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再小一點,大多是一些種子期到A輪間的企業。這類企業最大的融資痛點,還是‘首貸難’這個通性問題,因為它們太早期了,而‘算力貸’可以為銀行提供一個產品抓手。”
因此,基于算力行業的融資難題,今年2月,商湯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業在公開活動上建議,探索“科創算力貸”。例如,針對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專項貸款“科創算力貸”,期限為5到7年;對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方提供專項貼息貸款,加速實現算力產業鏈的高速發展。
各地政府也在推動“算力貸”相關產品落地。如上海市支持人工智能企業將算力和語料作價入股開展多元融資;珠海支持金融機構面向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企業推出“算力貸”“算法貸”“數據貸”等特色產品,最高可根據企業需求資金的80%核定授信額度,累計總授信額度不低于100億元……
“算力貸”多地落地,授信對象更細分
目前,全國各地銀行“算力貸”產品“多點開花”。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前,已有至少5家銀行推出“算力貸”等相關產品。
對比銀行其他類別的科創信貸產品,“算力貸”的服務對象更聚焦,“但即使都叫‘算力貸’,各家銀行的產品策略和支持方向也不同。”上述銀行人士說道。
例如在支持方向上,江蘇銀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算力貸”專注于算力行業細分市場,聚焦AI芯片、智算服務器、云計算廠商等算力基礎設施類企業以及AIGC大模型研發、模型垂直化應用等算力賦能類企業,滿足算力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項目建設以及訂單融資等方面的資金需求。
該行還強調,重點支持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較高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客群。
據悉,目前江蘇銀行上海分行已與上海數據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優刻得股份有限公司、增擎數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悅科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等進行了授權銀企合作簽約。“算力貸”首批銀企合作簽約,授信總金額達10億元。
而順德農商行將“算力貸”產品進一步細化,分為“算力經營貸”和“算力升級貸”兩個子產品,前者支持上游的軟硬件及設備研發生產企業和中游的算力運營服務商,后者支持小微企業因實施系統化集成改造而需要支付建設、購置算力軟硬件設施或不動產的費用。據介紹,該行“算力貸”產品也已落地,首筆算力貸業務授信對象是佛山市某智能芯片研發企業。
匹配算力特點調整評估模型
算力相關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高風險、周期長、風險大等特點,為更加匹配其融資需求。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研了解,銀行基于“算力貸”產品,企業評價體系/模型進行調整,也適當加強了授信方式的靈活性。
一是算力企業評價體系。有別于傳統授信審批重點參考企業財務指標的評價方式,銀行對算力企業相關的評價模型、指標進行調整。
例如,順德農商行向記者介紹稱,“對算力產業鏈的AI科創企業,以‘打分卡’形式對企業產品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企業科研配置和研發投入、經營成長性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進行量化評定,從而快速判斷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為優質輕資產的AI科創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在貸后管理方面,“對AI科創企業貸后管理,則重點關注企業數字化改造后的持續獲得訂單能力與盈利能力、科研投入情況與核心團隊穩定性等方面的變化。”
據江蘇銀行上海分行公開介紹,該行“算力貸”的算力企業評價模型,是將算力算效水平、團隊人才結構、研發費用投入、知識產權等評價因子引入評分體系,通過科學測算,將企業分為“A、B、C”三類,評分結果直接運用至信貸審批準入、授信額度定量等決策依據,促進企業算力水平提升。同時,引入數據資產質押等緩釋措施,解決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
上述即將推出“算力貸”產品的銀行人士也向記者介紹,“我行在企業評價模型中會做適當調整,如將授信企業規模適當下調,更匹配中小算力相關企業需求,但目前還是處于磨合、測試階段。”
二是授信方式。記者調研發現,各家銀行也適當提高了授信方式的靈活性及授信額度。
如順德農商行的“算力經營貸”和“算力升級貸”額度最高2000萬元,能支持信用、保證、抵押、質押多種擔保方式組合。據介紹,順德農商行首筆落地的“算力貸”采用保證擔保方式。江蘇銀行上海分行“算力貸”包含流動資金貸款、項目貸款、訂單融資等。其中,流動資金貸款最高額度達1.5億元,期限最長為5年;固定資產貸款最高額度可達項目總投資額的80%,最長期限達10年;針對取得大廠訂單的初創型企業,最高可按合同金額的80%獲得授信支持。
一家即將推出“算力貸”產品的銀行相關人士也告訴記者,“‘算力貸’的授信方式還是比較依賴固定資產抵押,要不然銀行沒抓手、這類企業風險很大。此外,核心肯定還是要評估企業的經營基本面(如‘三張表’),會先按照傳統的企業授信方式走一遍,再去匹配創新信貸產品。”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部分銀行貸款定價方面還設置了與ESG表現掛鉤的利率優惠政策。如江蘇銀行上海分行在授信期間,根據企業在江蘇銀行或國內外評級機構的ESG評級變化,可在原貸款利率基礎上給予最高25個基點的定價優惠。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創新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尤其是在科創金融領域,但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也需避免“跟風”,要基于所在轄區市場實際需求進行創新。
一位銀行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近期基于“算力貸”市場需求進行調研、走訪,但發現其所在轄區企業對“算力貸”產品需求仍需挖掘,因為銀行目前科創類貸款產品、經營貸、訂單融資等就能滿足部分企業需求。
“因此,金融機構產品創新要避免跟風,出現‘新瓶裝舊酒’現象,如果落地案例不多,和這一產品相關的授信案例都往里裝,就違背了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本身的意義。”上述人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