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馮玉怡 珠海報道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藍色門戶”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近年來,珠海正構建多維度的海洋產業創新矩陣,形成獨具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
4月24日,2025珠海國際海洋智能科技展覽會(簡稱“珠海海洋科技展”)在珠海國際航展中心開幕。本屆珠海海洋科技展展覽面積3萬平方米,吸引了200家企業參展,全方位展示海洋智能及無人裝備、海洋新能源、智慧船舶、海洋新材料、海洋牧場及深海養殖、游艇、海島開發及旅游等領域新展品、新技術、新成果。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現場觀察到,本屆珠海海洋科技展從低空技術、深海科技和數字科技三個維度構建“空域聯網、海域聯動”的海洋智能生態,這意味著珠海正悄然打破物理邊界的產業融合,構建“海洋+空天+數字”產業新三角,重構海洋經濟空間維度,將加快珠海建設成為區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同時或將催生萬億級海陸空聯動市場。
空海聯動催生新質生產力
珠海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遼闊,海島眾多,全市領海線以內海域面積9348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227.26公里,擁有大小島嶼262個,是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的城市。
目前,珠海正依托海洋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 著力構建 “一帶貫通、 雙核引領、 全域聯動” 的海洋產業空間發展格局。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是珠海海洋產業的三大“潛力板”。
數據顯示,2024年珠海漁業產值105.03億元,增長6.2%;養殖水體達110.5萬立方,同比增長130%,現代化海洋牧場規模全省領先。預計2025年,珠海將擁有各式桁架式平臺12座,養殖平臺數量與水體均達全省第一。
珠海的海洋牧場先進裝備技術同樣不可小覷。由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造的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預計今年6月將建成,完工后將是首個符合中國船級社規范的移動式海洋養殖牧場,可實現自主航行游牧以及AI養魚。
如今,像“灣區伶仃”號這樣的“珠海智造”海洋裝備越來越多。數據顯示,在國內已建成及正在建設的海洋牧場裝備共66臺(套),珠海市參與設計的有37臺(套),占比達56%。
圍繞海洋牧場,珠海涌現大批創新應用場景,衍生出一個個藍色經濟新物種。
以海洋牧場投料無人船為例,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發展部部長唐梓力此前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款無人船將運輸、倉儲、投喂等功能單元集中到該公司成熟的水上機器人平臺,并通過自動巡航、AI控制等技術,自動轉運物料到投喂噴槍,實現投喂。“相比于傳統拖船,無人船船體輕、油耗低,節省人力,綜合運行成本更低。”唐梓力說。此外,云洲智能的產品目前還在海上測繪、海上油氣等領域落地。
海洋牧場聯動低空經濟融合發展的商業模式,也使珠海走出一條發展“空海經濟”的差異化路徑。
“我們正在深度探索‘低空+海洋’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創新場景與產業融合,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低空應用場景。”珠海市低空產業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圍繞海上風電巡檢、海洋生態監測、海上應急救援、海上交通管理、跨海物流配送、海洋旅游觀光、海洋資源勘探、海洋牧場監測、海洋環境治理等領域,珠海正在打造低空經濟在海洋領域的市場化與商業化應用。
數字科技賦能海洋未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深海科技”首次現身政府工作報告。
珠海海洋科技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構建低空技術與深海科技的雙向賦能平臺,實現全球首個“空域聯網、海域聯動”的海洋智能生態盛會,本屆展會規劃設置了無人機專區,國內外領先的無人機制造商、技術研發商、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及相關配套企業參展,展示內容涵蓋海洋觀測、監測、測繪、應急救援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創新應用。
其實,早在去年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航展,珠海就首次開辟無人機無人船演示區(斗門蓮洲),為珠海“空海經濟”發展埋下伏筆。
而數字化則為“空海經濟”帶來更廣闊的市場。當前,海洋大數據時代正在到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主任陳大可在珠海海洋科技展作主旨演講時表示,人工智能海洋學是海洋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智能無人平臺及其組網是海洋觀測的必然趨勢。他以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系統為例解釋,該系統以機動化智能母船為載體和控制中心,通過空、海無人平臺的跨域協同組網,實現對目標區域的快速、同步、立體觀測。
聯合國海洋十年(2021-2030)的核心任務之一便是創建海洋的綜合數字化虛擬體。陳大可認為,未來海洋數字孿生將結合海洋觀測、人工智能、先進模擬和超級計算,可以對海洋實現真實、高分辨率、多維度、可互動的實時虛擬呈現,“海洋+數字”大有可為。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正式揭牌并啟動首批海上試驗,成為廣東加速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平臺載體。
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試驗場相關負責人表示,試驗場的投入使用,有利于節省涉海單位測試成本,加快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進程,同時也為珠海集聚一批涉海企業和平臺帶來無限潛能。
目前,首批啟動的海上試驗涵蓋“南鯤”號兆瓦級波浪能發電平臺、“珠海云”智能無人母船、可潛無人艇等海洋裝備,針對裝備性能、可靠性、環境適應性、安全性等指標開展測試評估。珠海正在成為海洋經濟的巨大磁力場,通過“海洋+空天+數字”三位一體發展,逐漸顯現產業飛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