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等關稅”的沖擊下,世界經濟陷入數十年未見的動蕩,國際秩序迎來重構。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目標之一是緩解貿易逆差,但正是貿易逆差支撐了美元的地位,特朗普要貿易順差還是要美元?
近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行“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及其可能的影響”沙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2024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為1.21萬億美元,但正是巨大的貿易逆差支撐了美元的地位。
2024年美國進口了3.3萬億美元商品,出口商品金額為2.1萬億美元,全年累計商品貿易逆差為1.21萬億美元。2024年也成為美國建國近250年來貿易赤字最多的一年。
過去幾十年,美國通過貿易逆差發行美元,其他經濟體通過順差賺取美元,支撐了美元的國際地位。張軍強調,降低貿易逆差會削弱美元,特朗普不能“既要又要”。
美國可能付出更大代價
特朗普的矛盾政策已經造成巨大沖擊,美國遭遇“股債匯三殺”。本該“避險”的美債和美元本周意外雙雙大跌,美元指數一度跌破100關口,10年期美債收益率狂飆逼近4.6%。美股頻繁暴漲暴跌,恐慌指數VIX升破60。
張軍對記者表示,從美國金融市場最近的變化中也能看出,特朗普關稅政策只會擾亂現有的秩序,導致混亂和不確定性增加。對美國來說,如果想要貿易平衡,可能會失去更多、付出更大的代價。
盡管特朗普嘴上會說,美國的霸主地位對他不重要,他希望更多的工作機會回到美國,但張軍表示,這是天真的想法,他不相信美國人真的愿意付出這個代價。正是貿易不平衡維持了美國的貨幣和金融霸主地位,貿易不平衡本身不是問題,而是答案。如果特朗普想放棄美元地位,美國人不會答應。
張軍認為,美國的問題不是貿易不平衡,在全球化過程中,美國獲得的利益非常明顯。但美國沒有處理好底層民眾的需求,保障不足,落后于歐洲,這是美國真正的問題。
需求是破解制造業國家發展約束的關鍵
由于自然稟賦、文化基因和歷史差異,東亞制造業強于美國。但張軍提醒,在制造立國模式下,東亞國家存在高儲蓄和低消費的結構問題。企業要維持更低的工資,確保足夠多的金融剩余,個體收入不高,消費也不高,這是環環相扣的均衡,并不容易打破,需求成為發展的最大約束。
例如,日韓靠制造業的擴張,一度快速追趕歐美發達國家,但最終發展還是慢了下來,人均GDP未能趕上美國,背后是需求的問題沒有最終處理好。
但中國跟東亞其他經濟體不一樣,有14億人口,經濟體量大得多,有更多機會處理需求問題。展望未來,張軍表示,中國要形成一個支撐內循環的總需求,把擴大內需的堵點疏通,這也是破解制造業國家發展約束的關鍵。
一方面,要讓企業和投資者在國內市場有可以預期的穩定回報率和利潤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問題,破解民營企業面臨的痛點,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和企業家的權益,讓企業有足夠盈利的空間比單純補貼投資更重要。
另一方面,財政資金可以增加對家庭的支持,增加對家庭的轉移支付,提高民眾收入,在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加大補貼力度。
此外,中國也在分散出口市場,加快資本向海外輸出,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促進出口。張軍強調,中國在全球生產體系中扮演獨特角色,短中期不可能改變。全球經濟已經是一個整體,很多事情不是一個國家可以單方面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