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北京報道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力量。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4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3.5億千瓦,同比增長14.6%。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8.9億千瓦,同比增長45.2%;風電裝機容量約5.2億千瓦,同比增長18.0%。
盡管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日益增長,但可再生能源綠色價值有待激發,目前綠證市場還存在需求不足、綠色電力環境價值被低估的問題。
如何進一步凸顯可再生能源的綠色價值?4月10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趙勇強在2025生物質能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隨著社會各行業及各種場景的不斷發展,綠色能源的運用將成為必然趨勢。在綠色電力無法直接取代化石能源,以及在工業過程中無法替代化石能源原料的情況下,未來要建立一套用于追蹤和記錄生物質能等非電利用的體系,建立非電的綠色價值標準。通過業界的共同努力,并借鑒國際上的經驗交流,逐步構建一套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動各領域及全社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根據《中國綠色電力證書發展報告(2024)》,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累計核發綠證49.55億個,其中可交易綠證33.79億個。全國參與綠證交易的消費主體約5.9萬個,同比增長2.5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是綠證交易的主要地區,合計購買綠證數量超過全國的一半。
綠證應用需求正在不斷釋放,綠證可作為企業產品或產業鏈綠色電力消費、自身踐行社會承諾的重要工具。世界資源研究所可持續轉型中心研究員張文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企業對綠證的需求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國際氣候倡議的自愿需求,需滿足國際標準或其供應鏈主導企業的要求,因此,中國綠證與國際標準的對接非常有利于擴大這一類的需求。當前,中國綠證與國際接軌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例如RE100的認可,原先中國綠證是獲得有條件的認證,但現在技術層面應該已獲得了完全認可。這意味著中國綠證在國際上的認可度有所提升。建議進一步與相關國際氣候倡議在標準上加強溝通,如科學碳目標SBTi、 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的協同,吸引跨國企業及其供應鏈購買綠證。
另外一類綠證需求主要來自于國內的政策法規要求。張文佺表示,綠證作為消納保障機制的重要工具,在2024年迎來制度性突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交易規則》明確了綠證核發全覆蓋的目標,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均可獲得綠證,且綠證與綠電交易的銜接更加緊密。由于減排壓力的差異,此類綠證需求出現了行業的差異,例如電解鋁、鋼鐵等高耗能行業受政策驅動。部分地區明確了2024—2025年高耗能行業的綠色電力消費比例要求,促使企業加大綠證采購力度。但其他行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綠證采購的動力仍有待提升。因此,建議應該將政策激勵與宣傳教育相結合。一方面在消費端提供正向的激勵機制,降低企業購買綠證成本。另一方面加強宣傳,開展企業培訓,強調綠電和綠證在碳中和目標中的作用,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意識。
企業是能源消費的重要用戶。H&M集團制造合作伙伴關系及公共事務副總裁徐睆在會上表示,2024年,H&M在中國的供應鏈已實現40.7%的可再生電力使用,主要通過綠電、綠證和屋頂光伏三種途徑。對于集團而言,國內已有的政策為可再生電力供應鏈的轉型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然而,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在能源結構中電力僅占30%,而熱力卻占據了70%。對于集團而言,如何在非電領域找到解決方案,實際上頗具難度。目前,我們的上游供應鏈主要依賴于采購外部蒸汽為印染工廠供熱,而在政策層面,目前尚未出現明確的解決方案路徑。” 徐睆表示。
如何激發熱力的綠色價值?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衛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國熱力在能源消耗中占比較大,包括工業領域用熱和民用領域用熱,熱力行業低碳轉型空間巨大。但是目前在技術、政策、市場等還存在一些困難需要克服。在解決清潔低碳供熱問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將低碳熱力的環境權益價值變現,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