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費心懿 北京報道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于2025年2月9日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以下簡稱“136號文”)中,“取消強制配儲”是一項重要變化。被視為新能源“成人禮”的136號文發布已有兩個月,市場反饋如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5)期間進行了采訪調研。
市場普遍認為,新能源全電量上網入市以及取消強制配儲,給新型儲能行業帶來了新的風向。
“136號文”對新能源行業的影響是全面、長遠的。短期來看,"531"的節點確實帶動了搶裝潮,不少電池廠商、集成廠商產線全開。這看似是一場狂歡,但低價廝殺實則是從業者不愿看到的生存困局。而寄希望于136號文帶領行業走出以價格為維度的單一競爭似乎還并未作數。
中期視角下,“強制配儲”政策的退潮正掀起行業洗牌風暴,低質產能的出清或成定局。但在地方細則未明的政策“真空期”里,從業人士介紹,今年下半年央國企招標節奏明顯放緩,已招標的項目不執行的風險大大增加。
但是放眼長遠來看,儲能行業正在經歷價值覺醒。當政策襁褓逐漸撤去,市場化機制下的價格戰終將升維為價值戰,真正的商業閉環必須建立在跑通商業模式的精準價值錨點之上。
值得玩味的是,曾經躁動的資本開始顯露理性底色。電芯環節,在314Ah規格的電芯確立主流地位、而600+Ah產品尚未能成長為成熟產品的階段。已經有廠商推出了392Ah這種"中間態"的規格創新,折射出二線電池廠正在尋找精準卡位的戰略機遇。
同時,頭部企業的動態也值得關注。寧德時代和陽光電源兩家龍頭企業在本次展會上都未發布硬件相關的新品。寧德時代發布了智慧儲能管理平臺——“天恒?智儲”,陽光電源發布的《電池管理技術白皮書》,來聚焦儲能更安全、高效、長壽的目標。這場不約而同的“軟實力軍備競賽”,昭示著行業競爭已從粗放發展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
視頻剪輯:費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