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及造船業發起301調查并發布擬議限制措施,美方還出臺《重建美國海事主導地位》行政令。美方做法表面上以“國家安全”和“產業復興”為名,實則暴露了美國在產業政策上的系統性失靈與戰略短視。這種以單邊主義邏輯強行切割全球供應鏈的行為,不僅違背市場規律,更如中國古語所言“損人不利己,害人終害己”,最終將反噬美國自身經濟利益,加劇其國內矛盾。以下從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違背世貿規則,自食“畫地為牢”之果
中國造船業作為改革開放最早與國際接軌的行業之一,始終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其稅收優惠等政策具有普惠性,符合《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SCM協定)的“非專向性”要求。反觀美國,實施單邊保護主義措施,既違背程序正義,又缺乏實體法依據,踐踏多邊貿易體系。美方擬征收的港口費是變相貿易壁壘,破壞全球海運市場的公平競爭邏輯,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分崩離析?!墩撜Z》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國曾多次因301關稅被WTO裁定違規,如今故伎重施,其雙重標準恰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終將削弱自身國際規則話語權。
二、保護主義反噬,陷入“飲鴆止渴”困境
美國擬對使用中國制造船舶的運營商征收高額費用,并強制“國貨國運”政策,實為“剜肉補瘡”之策。數據顯示,美國籍船舶運力僅占全球1.4%,若強制要求5%-15%出口貨物由本土船隊承運,需新增至少300艘巴拿馬型船舶,但美國當前年造船能力不足10艘,需耗時30年才能滿足需求。此舉將直接推高美國農產品等出口運輸成本,削弱其國際競爭力,導致年損失超50億美元。此外,制裁措施將引發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加劇美國通脹壓力。有業內專家警告,若中美海運成本增加15%,美國通脹率或上升0.8個百分點,強行復興高成本產業無異于“緣木求魚”。
三、封閉政策割裂市場,終致“作繭自縛”
中國船舶工業從來都是采用完全開放的全球化模式,建造規范和質量標準遵循國際船級社要求,眾多設備自美歐企業采購。美國若限制中國船舶入港,反而會削弱其港口競爭力。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港口可能因成本優勢分流貨物,進一步擠壓美國港口的市場份額。同時,全球航運巨頭或被迫調整船舶部署,形成“平行船隊”,割裂供應鏈并抬高全球物流成本?!俄n非子》云,“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意在強調順應規律的重要性。美國試圖通過《瓊斯法案》等保護政策維系造船業,卻因生產效率低下導致全球份額跌至0.8%,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政策悖論注定難以調和。
結語:合作方為“破局之道”
美國若執意推行301調查,不僅無法重振造船業,反而會加速全球供應鏈的“去美國化”。中國古語“和則兩利,斗則俱傷”早已點明出路。與其以單邊制裁轉移國內矛盾,不如正視自身產業政策的結構性缺陷,通過國際合作彌補技術短板。唯有摒棄“零和博弈”思維,才能避免在保護主義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否則,美國的“霸權焦慮”終將成為拖累其經濟發展的枷鎖。
(作者: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 陳建榕)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