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陳白
隨著這一輪美國發起的全球關稅戰進入膠著狀態,最后的贏家是誰暫時未有結論。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許多曾經高度全球化的科技公司,將受到巨大影響。自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公布所謂的“對等關稅”方案以來,蘋果的股價從223.8美元跌至172.4美元,短短四天內市值蒸發超過7700億美元,相當于人民幣超5萬億元,一度甚至失去全球市值第一位置。
不過,隨著美國宣布暫緩關稅的消息,4月10日盤中蘋果大漲,奪回市值王座。但這并不意味著市場對于蘋果公司的擔憂就此停止。相反,對于蘋果這樣一個穩坐多年全球第一位置的超級科技公司來說,真正的挑戰,可能才剛剛開始。
近日,自“對等關稅”發布之后,有關蘋果提價的消息就被消費者熱議。據央視新聞報道,蘋果制作一部手機成本大約580美元。但在美國宣布對華加征的所謂“對等關稅”后,增加的稅額將達到296.86美元。據摩根士丹利預測,這一輪關稅成本給蘋果公司帶來的損失可能高達每年330億美元。近期,中國的蘋果供應商頻頻發聲,相關表態顯示制造環節并不承擔關稅成本。
一面是不斷上升的制造成本和流通成本,另一面是可能并不愿意接受漲價的終端消費者。蘋果正在陷入逆全球化的夾縫之中。對于中國的一些果鏈企業而言亦是。一方面,客戶可能會要求將部分出口美國的產品移到相對關稅比較低的地方,這會帶來一些挑戰。另一方面,若關稅差異達到客戶不能接受的程度,轉移壓力是平均傳導的。
近些年來,伴隨著關稅壁壘而來的逆全球化浪潮不斷加劇。回過頭看,蘋果公司幾乎可以說是上一輪開放協作的全球化王冠上的明珠:整合了全球產業鏈、在全球銷售的模式,為蘋果這一類的全球化大公司提供了豐富的利差空間;當然,制造業的布局在中國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消費者也享受到了中國制造業的紅利。
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開啟者,蘋果在軟件上構建了基于iOS的全球創新生態,而在硬件上,基于蘋果生長的“果鏈”,幾乎把全世界鏈接在了一起,特別是中美之間也因為“果鏈”的存在變得更加緊密無間、難舍難分。在全球化處于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狀態時,這幾乎是亞當·斯密理想中的國際化分工模式;但當美國濫施關稅時,這樣的商業故事,也就注定會變成無本之木。這對于蘋果公司的長期市值來說,才是最大的影響所在。
更值得憂慮的問題其實不止是蘋果一家公司。蘋果僅僅只是上一輪全球化生產貿易的最典型代表之一而已,且不說果鏈上生長的無數的大中小企業,在蘋果之外,還有無數的基于過去全球化貿易思路而生長的各行各業的巨頭們。他們完全是基于市場的邏輯在全球配置生產要素,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市場之間的交易是順暢的,有規則的。
但當美國濫施關稅時,反而是美國一些全球化布局的商業和公司受害。美國的混亂關稅政策或許暫時可以不計后果,“梭哈”之后又朝令夕改,但商業的基石是交易的契約精神,如今這樣的缺乏穩定預期、毫無基本契約可言的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將會使得商業和交易變得無所適從。
而進一步來看,當市場和商業成為了主要的受害者,其實平攤這種任性的貿易戰爭的最終成本的,是美國的普通消費者。因為公司的存在和產品的定價,上連接著無數的就業崗位,下關系著無數的消費者。
但遺憾的是,美國政府的關稅戰仍未按下休止符。今天回過頭來看,當科技、商業和全球政治經濟正在變得日益密不可分,對于這些科技巨頭來說,留給他們的選擇空間,未必足夠多。
商業是貿易的原因,也可以成為貿易戰的緩沖地帶。從捍衛開放包容的全球化未來角度來說,美國的科技大公司們,都應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