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對等關稅”直接沖擊了其債券市場,隨即美國政府宣布調整相關措施。金融市場能夠對風險做出立即反應,而美國制造業的挑戰或許也即將到來。
美國政府發動關稅戰的邏輯或許是,美國作為最大貿易逆差國,與貿易伙伴相互報復時,貿易順差國處于不對等的地位,因而受損會更大。但是,這個判斷可能是錯誤的,沒有考慮中間品問題。比如中國在兩國貿易中存在順差,但是,出口商品中有很大比例是美國制造業所需的中間品,這些中間品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品,可能會給美國制造業帶去更大規模的沖擊,而這種損害不一定表現在貿易額中。
美國制造業存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供應鏈的“隱蔽依賴”,即最終產品的品牌和裝配可能是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完成,而不是中國,但大量中間品來自中國,特別是在電子元器件、化工原料、金屬加工等領域,中國占據美國供應鏈關鍵節點。
因此,當美國只關注直接貿易逆差規模的時候,可能會忽略美國制造業對中國供應鏈的深層依賴。中國在全球中間產品網絡中處于核心地位,以至于美國“去中國化”成本巨大,因為美國在其他國家尋求生產的時候,也無法擺脫對中國中間品的“迂回依賴”。
未來幾年內,全球其他國家或許還難以完全建立起可以替代中國中間品的供應,因為當前制造環節高度依賴專業知識與創新。中國制造業擁有產業鏈聚集效應,上下游企業地理相近,能夠在“制造現場”合作創新,比如設計與生產部門相互賦能,在生產現場合作創新包含很多隱性知識,而不僅僅只會看圖紙和操作機器。中國制造業的創新生態、生產規模性賦予的低成本、產業聚集帶來的生產效率,是中國產業發展的突出優勢。
可以預料的是,美國制造業對中國中間品的依賴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而關稅會大幅提高其生產成本。這些美國產品在向世界其他地方銷售的時候,可能會面臨成本劣勢,因為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同樣的中間品成本更低。
事實上,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中,除了中間品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為美國企業代工的產品,從蘋果手機到小飾品,從服裝到五金。這些企業主要包含面向全球市場的跨國公司以及針對美國本土銷售的中小企業。針對中國的高額關稅將從不同側面沖擊他們的競爭力。
由中國代工的美國跨國公司產品,盡管向非美市場出口不受關稅影響,但考慮到美國往往是企業的第一大市場,為了消化關稅成本這些企業可能會減少利潤或者提升全球市場的價格。這會削弱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如果企業轉移制造基地,則需要時間和投資成本,并面臨質量和效率的不穩定沖擊。
美國許多中小企業比較依賴中國低成本的快速制造能力以及中美間強大的物流系統,從而實現更快更便宜的供應。現在,委托加工的成本大幅上升,并且可能因為美國海關檢查而讓物流更慢且不確定。美國大量中小企業可能面臨巨大困境,從而對就業和零售帶來不可預測的沖擊。
因此,這或許反而為中國一些企業創造了全球機遇。首先,一些美國品牌可能將面臨供應鏈重組的不確定性,質量和成本遭受沖擊,品牌形象也會受美國“對等關稅”影響。中國企業應考慮趁勢將自己的品牌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目前,中國制造的質量與創新已經大幅進步,但在品牌的塑造與全球推廣方面還存在不足。其次,我國供應鏈企業可以考慮加快海外布局,基于國內的生產創新優勢,在海外建立生產和銷售網絡,繼續鞏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