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3月31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管教育中心主辦、星能資產協辦的“科技重構價值——2025年股權投資春季論壇”,在清華大學成功召開。本次論壇匯聚宏觀政策領域與股權投資行業專家,大健康與科技產業的頂尖學者、資深投資人、精英企業家。
在主題演講環節,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帶來“宏觀經濟分析與趨勢研判”的權威解讀。
他指出,當前經濟形勢概括來說就是,持續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制約經濟持續穩定回升的原因,既有短期因素,更有深層原因。隨后,張軍擴分析了今年中央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更大力度宏觀調控與深化改革相結合,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需進一步鞏固
張軍擴首先對當前經濟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表示,去年四季度以來,隨著黨中央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實施,市場預期和信心顯著改善,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回升,全年實現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這個增幅雖然與上一年5.2%的增幅相比有所回落,但成績來之不易。不管是從增速來講,還是從對全球增長貢獻來講,中國經濟都是在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累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比上年全年加快0.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0%,比上年全年加快0.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1%,比上年全年加快0.9個百分點。2月份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提升1.1個百分點,重回擴張區間。
“這些數字來看,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繼續呈現回升向好態勢。在經濟總體繼續保持平穩回升的同時,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產業新動能持續增強。”他說。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看到當前經濟回升也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經濟穩定回升的基礎仍然需要進一步筑牢。關于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主要點了四個方面,一是國內需求不足,二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三是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四是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總的來講就是,既有繼續回升向好的一面,也面臨不小的下行壓力。特別是,宏觀數據與企業、消費者微觀感受之間,還存在一定的溫差。所以,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需要進一步鞏固。”張軍擴說。
制約經濟持續穩定回升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張軍擴認為,既要看到短期的市場波動性原因,更要看到深層次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關于制約當前經濟穩定回升的深層原因,概括地講主要是三個方面:
首先是發展階段或者是結構性的原因。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房地產供需形勢的顯著變化及其對內需的深刻影響。消費需求的持續不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階段性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其次是體制和政策環境方面原因。中央提出的“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優化,增強其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市場主體的獲得感。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執法行為需要進一步規范,特別是針對民營企業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違規異地執法、遠洋捕撈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切實把中央提出的建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的任務落到實處。
營商環境方面也還面臨一些深層問題,比如隱形壁壘、隱形歧視和不公平競爭問題、新官不理舊賬、賬款拖欠、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問題等等,都有待于通過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最后,外部環境嚴重惡化也嚴重影響預期。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遏制打壓的不斷加劇,以及地緣政治博弈背景下的供應鏈重構,不僅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性造成沖擊,也造成中國制造業訂單大規模轉移,推動了中國企業的成建制的產業鏈外遷,對中外企業預期信心都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更大力度宏觀調控與深化改革相結合
隨后,張軍擴分析了今年中央經濟政策基本的取向,歸納為一句話就是,更大力度宏觀調控與深化改革相結合,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他指出,當前制約經濟穩定回升的因素,既有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場波動性問題,更有結構問題、體制問題和外部環境沖擊等深層原因。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兩類因素并不是截然分開、獨立發揮作用的,而是相互作用甚至相互強化的。
結構性矛盾及外部沖擊不僅會導致總需求收縮,也會影響市場主體的預期和信心。而這種情況一旦持續,就會形成需求收縮---信心減弱---需求再收縮的惡性循環。要打破這種循環,不僅需要足量的宏觀調控政策來創造有利的總需求環境,而且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
換句話說,應對之策需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要在持續優化與加強宏觀調控、著力擴大市場需求的前提下,不斷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政策和體制環境。而這一點,正是今年中央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水平開放,并從10個方面部署了今年的重點工作任務,內容十分豐富,對把握發展形勢、發展機遇都很重要,需要深入學習、系統把握。
張軍擴主要談到兩點體會,第一點體會,今年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今年不僅把擴大內需列為頭號經濟工作任務,而且力度也是空前的。
張軍擴指出,對此,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認識。第一個層面是宏觀總量政策層面,在“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總體要求下,從三個方面做出部署。一是“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二是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三是強調要打好政策“組合拳”。
第二個層面,是消費和投資政策層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把擴大內需列為首要任務,而且把提振消費需求放在了提高投資效益的前面,這在過去也是不多見的。在大力度部署提振消費政策舉措的同時,擴大投資的政策力度也沒有放松。
總之,無論是從宏觀總量政策層面還是具體的消費投資層面,今年擴大內需的政策都不僅范圍更廣,而且力度更大。相信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將會對今年內需的進一步擴大發揮更加有力的推動作用。
第二點體會,今年將會更加注重通過深化改革,來提振發展信心,增強發展活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列入今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并且提出要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一是“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行動”。二是促進民營經濟、外資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將會進一步落實到位,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信心有望進一步提升,活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也不會變。我認為這句話不是虛的,當前形勢下尤其要充分看到我國經濟所具有的諸多有利條件和獨特優勢。”張軍擴說。
比如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完整的產業體系、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規模、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以及強有力的政府調控能力等等。從世界范圍來看,這些優勢或有利條件不僅是巨大的,而且是獨特甚至獨一無二的、最好的。
“只要我們按照中央要求,保持戰略定力,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持續優化政策和體制環境,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并為長期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