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的背景下,為確保實現全年5%的GDP增長目標,發揮內需的主引擎作用,提振消費,尤其是服務業消費的重要性繼續增強。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當前我國的消費呈現總量修復與結構分化升級并存的整體特征。
2025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高于市場預期的5.2%;其中,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同比增長5.9%、5.3%,顯示工業生產和消費動能回升支撐作用顯著。最終消費支出的GDP當季同比貢獻率為51.85%,高于去年二、三、四季度的貢獻率,處于止跌回升態勢;最終消費支出當季同比拉動GDP為2.8%,高出凈出口0.7個百分點,重回三大支出拉動GDP的首位。
在消費總量上,一季度我國消費呈總量修復、逐月回暖的特征,消費復蘇動能有所增強。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同比增長4.6%,較去年全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其中,3月單月增速達5.9%,創過去12個月新高,反映出春節后消費信心的集中釋放效應。在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上,一季度實際同比增長5.3%,較去年四季度提升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的城鎮和農村居民消費實際增速分別為4.8%、5.9%。
在消費結構上,一季度我國消費呈結構分化與升級并存的特征。一是政策支持品類表現強勁,但內生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圍至“12+N”類家電,通訊器材類、家具類等四類商品零售額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以舊換新政策未覆蓋的品類上,則增速相對疲弱,反映出居民消費信心仍偏謹慎。二是服務消費強勢反彈,正引領消費升級,但依然存在供給缺口。一季度,我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高于商品零售增速0.4個百分點;在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上,同比增長5.4%,占全部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也持續上升。在細分結構上,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教育文化娛樂等消費保持了更快的增長。同時,受春節、清明節等假期影響,文旅消費也大幅增長,跨省旅游人次創歷史新高。另外,文旅融合、低空經濟等新業態正成為新的增長亮點,創新性的多元化消費場景正提升服務品質、改善消費體驗。但在高端服務、養老與托育等民生領域依然存在供給缺口較大的難題,抑制了服務消費潛能的釋放。
為確保實現經濟增長目標,我國消費需保持較高增速,為全年經濟增長提供更強內生動能。除了要重視上述在消費結構上存在的問題之外,還需要著重解決居民收入預期、價格下行預期管理、提升財富效應等問題,以更有效地激勵居民的消費意愿。
第一,順勢而為,進一步激發服務消費,放大服務消費的“長尾效應”。當前我國服務消費占GDP比重(20%~25%)仍有巨大提升空間。隨著我國人均GDP從1萬美元邁向2萬美元,消費結構升級推動服務消費的提升是必然趨勢。一是針對養老、育幼、文化等服務領域供需缺口,在推動社會資本準入放寬門檻的同時,探索發行“服務消費券”模式,發揮消費券的資金撬動作用。二是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以精準性、技術驅動、生態協同為原則設計、發行數字人民幣消費券,構建“人群—場景—數字人民幣”的消費場景。三是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推動電信、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的開放,吸引高品質國際資源提升服務供給質量。
第二,以擴大就業為主線,增加居民收入。2025年的穩就業施策重點需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穩定民營企業經營預期;二是有效擴大、拓寬服務業的就業渠道。因為這兩個領域是吸納當前就業大軍的主渠道。
第三,提升居民財富效應,全方位釋放居民消費意愿。綜合來看,當前財政上化解地方債務問題的政策,對樓市的預期恢復有直接影響;而貨幣政策的降息降準,對股市與樓市預期均有直接影響;央行的資本市場創新工具,對股市的短期回升也會有較為顯著的直接影響。二季度,需要進一步打好這些政策“組合拳”,才能更加有效地激發居民消費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