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3月末的一個下午,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參加完在上海的一場會議,便訂下最近的航班,匆匆趕回西安。
他迫不及待返程,是為了參與一場跟70余位硬科技創業者相聚的盛會——這是第九期“中科創星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以下簡稱“冠軍營”)在西安的結營活動。而在過去一年時間里,這些創業者已經以冠軍營為紐帶,一同前往合肥、上海、福州、成都及云南等地深入學習。最終,在綠芽爬上枝頭的早春時節,他們齊聚“硬科技之都”西安,在課程學習后完成結業儀式。
“只有投資的企業成功了,我們才能成功,投資才會有好的回報。我們希望通過冠軍營幫助學員成長,當他們成為‘科技新貴’,我們所有的堅持和投入都是值得的。”在當天傍晚的一場跟冠軍營學員的對談上,李浩深情地說。
實際上,中科創星在冠軍營這件事情上,已經投入了10年之久。并且,冠軍營只是中科創星龐大投后體系的一環。近年來,這家專注于硬科技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構,已經構建了創業培訓、融資、政策咨詢等“軟服務”+聯合股東為芯片創業公司提供小試和中試平臺以及提供定制科技空間等“硬服務”為一體的投后服務體系。
“投后服務不是募資時的裝飾,真正做好投后服務創造價值是非常難的,這與那些表面功夫不是一個量級。尤其是對硬科技投資來說,投后服務更是要下真功夫才能做得好。”李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說。
回望過去十年,硬科技投資從鮮有問津到成為投資主旋律,許多創投機構開始潛入高校院所尋找底層技術創新,搶投教授、科學家。但科研工作者、科學家轉型成為企業家,推動早期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有長長的路要走。在這場漫長的硬科技馬拉松中,如中科創星這樣的體系化投后服務正成為加速助力的重要一環,也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繁榮的重要探索。
十年深耕,幫助科學家創業者少走彎路、早結碩果
2013年,中科創星正式成立,團隊的目標非常純粹——專注做科技成果轉化,精準服務科學家創業。
“我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想解決好項目和好技術找不到資金支持,無法孵化成產品的問題。當時也沒有科創板,很多外部LP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退出有所顧慮,所以對外募資并不容易,我們就在自有資金的基礎上非常艱難地去募資,起步了。”李浩回憶說。
經過兩年的投資摸索,團隊很快意識到,給硬科技企業資金支持只是開始,科技成果轉化從核心技術突破、市場需求驗證,到工程化生產、穩健經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在這中間扮演主導者角色的科學家創業者群體,有著鮮明的特點。他們優點十分突出,有想改變世界的情懷、技術賦能產業的實力。但缺點也非常明顯,比如,商業經驗相對缺乏,有些科學家把投資款當科研經費花,有些科學家管理公司像管理實驗室等等。歸根結底來看,科學家創業者需要實現從技術思維向工程思維、市場思維、管理思維的轉變。
由此,中科創星從2015年開始設立冠軍營,希望通過免費的系列課程、多樣化的活動等形式,幫助學員企業跨越從科技到產業的鴻溝,少走彎路、早結碩果,進而培育一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硬科技冠軍企業。
“在科學家向企業家轉型的過程中,我們希望為創業者提供幫助。即便不能通過冠軍營把科學家都培養成企業家,但能讓他們和職業經理人或商業合伙人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配合的狀態,也是很大的進步。”李浩說。
據記者了解,在2015年僅管理一只規模1.27億元的人民幣基金,一年管理費收入為200多萬時,中科創星便果斷在第一期硬科技冠軍營中投入100多萬的經費。由此看見,中科創星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之大。
后續,中科創星始終在冠軍營方面堅持投入,盡可能為學員提供好的教學資源。經過十年深耕,冠軍營已然成為硬科技創業者爭相報名的公益平臺。
據統計,這里已服務包括智譜、中儲國能、中科海鈉、仁爍光能、瑤芯微電子等在內的超560位創業者,學員企業累計實現近200輪次新融資,有些企業已經走在上市進程之中,估值超過百億元的企業也接近10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接觸的多位學員,都談到參與冠軍營為自身帶來了豐厚的收獲。“創業是孤獨的過程,我在冠軍營認識了六七十位創業同行者,大家的激情相互感染。這讓我在創業遇到挑戰時,從集體中獲得強大力量。”中智科儀創始人方正軍感慨說。
成立于2016年的中智科儀,是一家專注超快門控成像和新式光電探測技術的硬科技公司。在創業的前八年,公司并未對外進行過融資。2024年3月,公司首次對外融資時便獲得了中科創星的投資。方正軍也坦言,“當時對接了很多投資機構,沒幾家能看懂我們的技術。所以不是我們選擇中科創星,而是感謝中科創星選擇了我們,它看懂了我們的底層技術。”
隨后,方正軍成為冠軍營第九期的學員。通過一年的學習,方正軍對記者表示,冠軍營的幾大課程模塊都是創業必修課,彌補了自身在創業過程中的知識短板,對公司管理帶來很大幫助。
在和超高裝總經理何琳看來,一方面,冠軍營的課程精準解決了自己在組織管理、營銷等層面的困惑。另一方面,在冠軍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所處的細分領域不同,但創業階段相似,并且都保持著科研產業化的初心,這十分難得。
并且,通過冠軍營的契機,讓總部位于廣東中山的和超高裝跟投資方中科創星形成更緊密的連接,同時也讓何琳對西安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安技術人員性價比高、穩定性強,當地對科技創業企業也有很多優惠政策支持,這讓我對在西安設立子公司更加有信心,也是我參加冠軍營非常重要的收獲。”她說。
提煉企業共性需求,形成體系化、可持續投后服務
冠軍營只是中科創星投后服務的一縷縮影,近年來,中科創星已經形成了“軟硬一體”投后服務體系,為被投企業提供體系化、可持續的投后服務。
談及投后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李浩解釋稱,中科創星主要投資科學家早期創業項目。并且,大部分項目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創業,這些創業者其實有很多共同的需求。基于這些共同需求,中科創星形成了投后服務體系。
比如,科研人員創業在經營管理方面需要幫助,中科創星就為其尋找商業合伙人或職業經理;項目后續融資需求大,中科創星就成立投行部幫助融資;科研人員對產業需求和資源對接方面能力較弱,中科創星就成立產業資源部為其提供資源對接。
對比來說,市場中很多機構投資行業和階段較為分散,企業需求各不相同,難以提煉出共同的持續需求,所以投后服務難做。而中科創星投資范圍集中,能針對項目共同需求提供有效服務。通過持續投入和不斷改進,服務質量與專業水平已具備市場競爭力。這種投后服務具有一定壁壘,不容易被復制。
將投后服務轉變為公司制管理,是中科創星投后服務升級的關鍵標志事件。目前,中科創星和星創科服團隊共有150人左右。整體來看,涉及投后的人員占到一半左右。
中科創星的投后人員代表股東管理,參與股東會、董事會,對融資價格、股權稀釋等決策發表意見,維護股東利益。而星創科服的人員把被投企業當作客戶,為被投企業成長提供服務。其中,FA(財務顧問)、政策咨詢、高端人才獵聘等部分業務采用收費模式。
與市場中投資機構普遍提供免費投后服務相比,這種收費模式有所不同。對此,李浩解釋稱,投后服務商業化的底層邏輯在于,如果服務免費時受到企業稱贊,服務收費后企業就表示不再需要,說明服務本身價值并不高。如果服務創造的價值大于收取的費用,企業是愿意付費購買的,這樣的服務才更具可持續性。
同時,部分免費改成收費模式后,對服務人員的激勵性會更強,付費企業也會更愿意提出各種反饋意見。隨著激勵機制和反饋機制的建立,可以吸引更優秀、更專業的人才去做投后服務。
硬科技創業時代,“年度最忙VC”投資持續加速
檢測智能化服務方案提供商數合科技,是中科創星投資及投后服務的典型受益企業。公司創始人楊濤用“超預期”來形容遇到中科創星后,公司發生的一系列變化。
他回憶稱,在中科創星投資前,數合科技正處于“至暗時刻”。那是在三四年前,由于外部環境影響,公司很多項目驗收和交付無法進行,資金鏈嚴重短缺。在對外融資時,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商業化當時并不被看好,數合科技對接了很多投資機構都沒有獲得認可。
中科創星的這筆投資,幫助公司度過了困難時期,讓團隊能夠堅持從長期角度審視技術研發、打造產品。同時,星創科服團隊在高端人才招聘、政策咨詢服務以及產業資源等方面都對公司給予了重要幫助,楊濤本人也參與到第九期冠軍營的學習中。
“我和中科創星團隊接觸,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們投資團隊非常專業,我感覺找到了真正懂我們的人。在2023年中科創星首輪投資背書后,我們后續兩輪融資時間周期明顯縮短。”楊濤說。
事實上,由于硬科技的專業度較高,很多投資機構會因為對技術是否靠譜存疑,而不敢下手投資。對硬科技形成深度理解的中科創星往往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其首輪投資背書后,許多項目的后續融資變得更加“絲滑”。
類似數合科技這樣的投資案例還在持續發生,近年來,即便股權投資行業處于歷史性低谷,中科創星的投資出手仍然是疾馳而來。2024年,中科創星圍繞光電芯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出手80余次,堪稱年度最為忙碌的VC。李浩透露,今年,團隊仍將保持這樣的節奏。
在募資端,中科創星也成績亮眼。2024年底,中科創星北京三期基金正式關閉,基金規模達到33.2億元。目前,中科創星的整體管理規模超過120億元。據了解,今年中科創星將在上海設立第四期主基金。該基金的一些主要投資人已經確定,部分LP將繼續追加投資。同時,中科創星計劃在香港設立辦公室,至此完成西安、北京、上海、香港的業務布局。
“在中科創星剛創辦時,硬科技是相對冷門的賽道。我們完全沒想到,硬科技會成為風口,中科創星能夠做成今天這么大的規模。事實上,只要路子是對的,路就會越走越寬。幫助的人越來越多,你也會越來越幸運。”李浩感慨說。
如今,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已經成為股權投資行業的主流方向。中科創星十多年的積累和深耕,讓機構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形成先發優勢。
同時,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范圍擴大、保險公司對單只創業投資基金最高投資占比提升、債券市場“科技板”計劃推出等政策層層加碼,也讓更多耐心資本涌入創投市場。
“當政策環境越來越好,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陷入過去的固有認知。我們要努力抓住機遇,把握住超出預期的好政策。”李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