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鞏兆恩 廣州報道
4月9日,乘聯會發布數據顯示,3月乘用車市場零售194萬輛,同比增長14.4%,環比增長40.2%,僅稍低于2018年3月198萬輛的最高水平,處于歷年3月零售歷史高位。
“近幾年國內車市零售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今年3月零售由于國家雙新政策的推動,價格戰相對溫和。”乘聯會方面表示,今年3月的同比零售增速是近10年最高的,扭轉了近10年的3月零售增速偏低的特征。
乘聯會指出,今年一季度,國家以促消費為主要目標,安排了3000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對全年的乘用車市場構成強有力的支撐。在國家促消費政策推動下,很多省市出臺并逐步落實了相應促消費政策,疊加車展、主機廠廠補加碼等線下活動的全面啟動,3月車市開局走勢良好。隨著節前的燃油車消費潮轉為節后的新能源消費潮,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提升,新能源車成為春季乘用車市場恢復的主要驅動力。
2025年1-2月乘用車國內零售實現1%的正增長,3月同比凈增25萬輛,今年以來累計零售512.7萬輛,同比增長6%,實現2025年1~3月6%的超預期“開門紅”。
普惠托底,新能源強勢增長
數據顯示,3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99.1萬輛,同比增長38%,環比增長45%。3月新能源滲透率達51.1%,較去年同期提升8.7個百分點;1~3月累計零售242萬輛,同比增長36.4%。
乘聯會指出,這一數據背后,呈現出由報廢更新、以舊換新疊加新能源免征購置稅等普惠托底背景下的新能源強勢增長。
自主品牌仍是托舉新能源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增長之下,對電動車業務投入更多資源的中國品牌的市占率持續攀升。在3月國內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72%;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5%;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6%。
從月度新能源車國內零售份額看,3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71.5%,同比增加1.3個百分點;合資品牌新能源車份額2.8%,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新勢力份額17.1%,小米汽車等品牌拉動新勢力份額同比增長3個百分點。
分不同動力形式來看,狹義插混增速高于純電動與增程式。3月純電動批發銷量70.8萬輛,同比增長35.2%,環比增長48.1%;狹義插混銷量33.4萬輛,同比增長38.9%,環比增長17.5%;增程式批發8.6萬輛、同比增長26.0%,環比增長27.3%。
在普惠政策托底下,乘聯會表示今年直觀的降價價格戰稍顯溫和,但年款增配、調整車主權益等隱形優惠措施層出不窮。
具體來看,3月降價車型數量23款,較去年3月的51款大幅減少。其中,傳統燃油車的促銷幅度逐步達到22.1%的水平,較上月增加0.4個點;豪華車的促銷逐步達到26.1%的高位,較上月增加0.3個點;合資燃油車的促銷逐步達到21.5%的高位,較上月增加0.3個點。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近期指出,新能源車“多子多福”,持續大量推出新車,實現新車的價格重新定位,因此促銷不多;燃油車面臨老齡化趨勢,“少子化”問題嚴重,缺少新車調整定價和提升產品力的機會,只能靠促銷失血。
出口方面,2025年1~3月自主燃油乘用車出口63萬輛,較去年同期的69萬輛出現9%下滑,自主新能源出口增長83%,新能源占自主出口35%。雖然一季度對俄羅斯出口下降,自主品牌主動去庫存,但自主品牌的俄羅斯市場份額依舊保持55%以上高位。
從自主品牌出口的海外市場零售數據監控看,A0級電動車占比曾達到近50%,是自主出口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小型電動車前期在歐洲表現較強,近期受到相應的針對性加稅措施,這也體現了小微型電動車是世界電動車的競爭核心,乘聯會認為需鼓勵小微型電動車發展,讓中國電動車可持續走向世界。
在海外燃油車市場競爭中,乘聯會指出,自主插混車型依托低油耗、長續航的優勢,在海外市場分流燃油車的表現日益突出,但燃油車是海外主力出口車型,也需小型燃油車的產品穩定出口。
4月汽車消費迎來催化劑和觸發點
一季度車市“超預期”收官,進入4月,乘聯會對國內車市保持良好預期。
乘聯會分析指出,2025年4月共有22個工作日,與去年4月持平,有利于車市產銷平穩增長。2024年春季的價格戰帶來2~3月的市場嚴重低迷,隨著2024年報廢更新政策在4月24日落地實施,去年4月后的車市逐步恢復增長,今年4月仍有一定低基數的促進效果。
同時,在國家促消費和多省市對應的促消費政策的推動下,春季車展線下活動將全面活躍市場氣氛并將加速聚攏人氣。
2025年4月23日至5月2日,上海車展將如期舉辦,乘聯會指出,除了上海車展本身,以及圍繞著上海車展宣發期內的車型發布活動,疊加各地促消費政策的實施,必將成為推動國內汽車消費的催化劑和觸發點。
今年“五一”的5天長假是駕車出游的好時機,近兩年的自駕游持續火爆,高階輔助駕駛加持下的自駕游體驗更好。近期新產品通過增配不加價的方式來增強性價比,這也使出游消費會很好地拉動新購和換購群體的需求增長。
不過,保持良好預期下,乘聯會也指出了近期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對國內車市帶來的潛在影響。
4月3日,美國正式對進口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加征25%關稅。乘聯會方面認為,由于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且出現超預期的普遍加關稅的巨大外部變盤壓力,消費心態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國家早有促進內需的政策導向,因此發展靠“內、外需”共同推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乘用車市場穩內需的效果也將持續體現。
具體來看,中國汽車出口美國占比微乎其微,尤其是自主品牌完全沒有在美國銷售,因此中國生產的自主品牌汽車不會受到美國加關稅的影響。
“本輪關稅調整或會在短期內影響中國品牌在海外部分基地的投產建設布局,未來全球化戰略中的中國汽車是具有發展空間的,隨著一帶一路和全球南方國家市場的合作力度加深,我們要發展當地有需求的乘用車品類,尤其是要鼓勵新能源車在當地的制造和普及。”乘聯會方面表示,針對燃油車的需求,突出我國的產業優勢,實現全球市場的燃油車節能減排。節能低碳和智能化的中國汽車將更好地為當地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