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鋒(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近日,為推動服務業開放提速加力,進一步發揮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地區的先行先試作用,商務部印發了《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和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任務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一項重要任務,該《方案》通過制度創新、區域協同發展和行業重點突破的綜合性政策體系,不僅能進一步發揮服務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更為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該《方案》的發布,也為下一步中國服務業開放提出了向“制度紅利”轉型的要求。
近期,美國政府宣布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劇烈震蕩,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基于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加劇的背景,當前中國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意義重大。
首先,能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2024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達56.7%,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6.2%,該《方案》強調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服務業的開放將加速中國產業升級與創新,有效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其次,有助于我國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推動全球經貿規則的合理化重構。該《方案》通過試點先行對接國際規則,為中國在數字貿易、環境標準等領域爭取規則制定主動權;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規則,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試驗田。
同時,通過制度型開放,有助于引領我國進一步改革深化。《方案》提出155條試點任務清單,覆蓋電信、金融、醫療等14個重點領域,推動國內規則體系與國際高標準接軌。另外,通過制度型開放,能有效引入全球先進要素,推動國內要素配置機制改革。
再者,擴大服務業開放有助于我國構建區域協同與均衡的發展格局。一方面,《方案》進一步優化了中國服務業的區域開放布局,試點擴圍至大連、寧波、廈門等9市,形成服務業東部引領、中西部跟進的格局。另一方面,依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促進產業的聯動、協調發展。例如,北京聚焦科技、海南打造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南京試點外資醫院+本地醫保模式。
此外,還有助于促進我國消費升級與民生改善。一方面,放寬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準入,引入國際優質服務,能有效推動高品質服務供給的擴容,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另一方面,能進一步激發就業與創新活力,外資企業帶來的鲇魚效應有助于倒逼我國本土企業提升競爭力。
自2015年北京率先開展試點以來,我國持續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在該《方案》發布之前,率先開展試點示范11個省市,以不到3%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全國超1/4的服務業增加值、一半以上的服務業外商投資和60%以上的服務進出口,成為引領帶動中國服務業開放發展的重要引擎。在該《方案》發布之后,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形成覆蓋全國20個城市的“1+4+6+9”格局,通過新增的大連、寧波、西安等9個城市,區域布局從東部沿海向內陸延伸,形成了差異化探索路徑。
此次《方案》的發布,以下幾個方面亮點所具有的先導性,將引領我國服務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首先,重點突出,產業導向性鮮明。該《方案》發布和155項試點任務清單,聚焦了目前急需擴大的電信服務、醫療康養、金融領域國際合作和商貿文旅等四大重點行業領域的開放。在這些領域,通過155項任務清單,聚焦創新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第二,推動了服務業制度型開放的進一步升級。該《方案》提出,要統籌推進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工作,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規則,先行先試《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有關條款,這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數據流動、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能進一步推動我國的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相關規則在我國具體產業領域的適用性轉化。
第三,更加注重區域協調與產業融合的協同發展。該《方案》發布之前的十年,中國先后推出7輪15份試點方案、1300多項試點任務,推進了科技、金融、電信、文化等13個重點服務領域開放。此次《方案》的具體試點內容,從產業開放拓展到“兩業”融合、區域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要素保障等方面,更加凸顯了區域協調與產業融合的協同發展方向。
同時,在我國服務業開放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服務行業開放還不夠均衡。例如,金融、科技開放步伐較快,但教育、醫療等領域仍存在資質互認的難題。二是服務業開放的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中西部地區服務業開放水平較低,非試點城市政策紅利相對不足。三是服務業開放的風險防控技術有待加強,監管能力需要進一步匹配開放速度。四是高端服務業還存在國際化人才缺口。這些問題,都是推動我國服務業開放從“政策紅利”向“制度紅利”轉型的任務。加快推進這些問題在制度、政策和實施細則上的解決,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