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季度經濟運行起步平穩,國內生產總值5.4%的增長超出預期,表明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也體現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應對美國濫施關稅可能帶來的影響。
應當說,一季度超預期表現,與我國增量政策提前發力以及企業搶出口有一定關系。與此同時需要注意到,國內擴大內需仍需加力,企業出口若受影響也會加劇“內卷式”競爭等,因此,需非常重視外部環境變化的新變量。
當前,中國不僅面臨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還有美國金融體系與經濟運行的不穩定性。美國濫施關稅干擾其企業供應鏈,未來可能因供應短缺而導致美國的高通脹死灰復燃。特朗普要求美聯儲降息,但這可能損害美聯儲獨立性,因此市場出現持續拋售美元資產的趨勢。這些因素將加劇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如果美國濫施關稅不改變,美元循環體系可能被動搖,沖擊全球金融體系。
基于上述現實,我國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對出口的影響,以及美國若出現經濟衰退則可能引發全球需求減少;二是美國金融體系不穩定性帶來的沖擊,包括全球流動性、資產定價等問題。目前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2407億美元,此外,美國金融體系波動可能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市場對人民幣資產安全性的認識,我國也有能力穩定資本市場。
對于可能產生的出口沖擊,目前首要任務是幫助受影響的企業暫渡難關,比如針對性的貸款展期或免息、幫助出口轉內銷、提供失業救濟保障等。與此同時,需要加快落實年初制定的各項增量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促進內需提速運轉。
擴大內需既是應對此次短期沖擊的關鍵手段,更是長期的國家戰略,因此首先要增強系統的韌性吸收短期沖擊,而不是為了應對短期沖擊而影響長期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因此,一方面要積極應對短期面臨的沖擊,穩預期和強信心。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也要強調政策的有效性、系統的平衡性與發展的質量。
過去幾年,美國為應對全球新冠疫情沖擊,采取了激進的無限量寬松貨幣政策以及空前的財政刺激政策,最終形成高通脹、高債務與高利率等市場風險。當前,美國政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試圖讓外部承擔成本,但這將引發更大的系統性風險。這些風險表明,遇到環境變化和沖擊,不應只考慮激進反應而忽略系統的平衡性,也不能將單兵突進的政策視為靈丹妙藥,要避免“飲鴆止渴”。
因此,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都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一張藍圖干到底。要積極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以改革促發展;將全方位擴大內需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素市場化改革結合起來,繼續推動科技創新與更高水平的開放等。要做好這些工作,在此基礎上,通過內需擴張加量與區域貿易網絡重構,有效對沖外部沖擊。
當前我國需保持戰略定力,將擴大內需的短期措施與長期改革結合起來,在出口轉內銷的背景下加快整治“內卷式”競爭,激發市場各類所有制經營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在產業智能化領域攻堅突破,繼續引領全球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我國擁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儲備、政策實施空間以及更加成熟的宏觀經濟治理能力,面對當前的不確定性沖擊,有能力穩定國內金融市場和經濟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