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主題為“科學防癌?健康生活”,旨在通過普及癌癥防治科學知識,倡導群眾踐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癥風險因素;鼓勵高風險人群主動參加癌癥篩查,促進早診早治;指導癌癥患者及時接受規范化診療,并定期復查。通過全過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生活。
為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發揮主流媒體責任與傳播優勢,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癌癥防治全民行動”,每日一個主題,涵蓋甲狀腺癌、肺癌、胃腸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宮頸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縱隔腫瘤等,邀請14名臨床專家對腫瘤防治相關知識進行科普,同時從產業觀察視角出發,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和產業的結合,更好地為腫瘤患者診療提供助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肝癌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高發腫瘤。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肝癌是世界第5大常見癌癥,也是導致癌癥相關死亡的第2大原因。肝癌高發是我國面臨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每年全世界新發肝癌病例中超一半來自我國。
2022年中國癌癥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肝癌新發病例數達37萬例,是我國第4位常見惡性腫瘤;死亡病例數達32萬例,是第2位腫瘤致死病因。其中,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導致肝癌的最主要危險因素,我國84%的肝癌由HBV感染導致。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主任醫師楊畢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盡管我國肝癌發病率、致死率高,但公眾對于肝癌仍存在不少認知誤區。其中,‘肝癌具有傳染性’是最常見的誤區之一。首先必須明確的是肝癌本身并非傳染病。乙肝雖具傳染性,但其傳播途徑主要為血液、母嬰及性接觸傳播。日常生活中,普通的接觸如握手、共同活動等行為,并不會導致乙肝傳播。”
“也有不少公眾誤認為只有乙肝才會引發肝癌,但在歐美國家,丙型肝炎、脂肪肝、長期酗酒等是更常見病因。”楊畢偉補充,“我國85%~90%以上原發性肝癌與HBV感染有關,做好乙肝防控可顯著降低肝癌發生率。此外,早期肝癌通過手術切除、消融治療等手段,已能使多數患者達到長期存活的狀態。”
現階段,乙肝作為我國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對于慢乙肝患者的肝癌防控尤為重要。楊畢偉介紹,一方面,隨著我國新生兒全面接種乙肝疫苗,乙肝患者數量減少,未來肝癌發生率將大幅降低。
但另一方面,隨著乙肝防控工作推進,酒精肝、脂肪肝導致肝癌的比例可能上升。因此,要倡導避免酗酒、健康飲食、堅持運動、控制體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醫生及科普工作者應加大科普力度,提升民眾對肝病、肝癌的認知,強調定期檢查和早診早治的重要性。
乙肝患者有哪些早期癥狀?
《21世紀》:在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是誘發肝癌的常見原因,約84%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對于乙肝患者,有哪些早期癥狀需引起注意?
楊畢偉:乙肝患者的早期癥狀并不典型,很多患者甚至沒有癥狀,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如下癥狀:
首先,特別是在乙肝發作的時候,乙肝患者會出現疲勞乏力之感;其次,肝功能不好轉氨酶升高時,患者會出現惡心、胃口不好、厭油膩,甚至腹脹、腹瀉等;再次,肝臟所在的右上腹,在肝臟活動時會有脹痛、鈍痛等不舒服的感覺,勞累時癥狀可能加重;最后,膽紅素升高時,眼結膜、皮膚等會有發黃的癥狀。
但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這些癥狀并不是公眾判斷自身是否罹患乙肝的標準,不需要對號入座。
《21世紀》:對于乙肝患者,在飲食、作息、運動等方面有哪些具體的建議?
楊畢偉:飲食方面,首先要保持營養均衡。患者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例如魚類、蛋類、蝦等。充足的蛋白質對人體,特別是肝臟細胞具有重要意義;每餐要保證充足的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同時,要適量攝入米飯等碳水化合物,確保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這三大營養物質均衡。
其次,避免刺激性及太咸的食物,比如腌制食品;對于肝硬化患者,太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導致出血,應避免食用;冷飲等生冷食物也應盡量避免,以免影響消化道功能。
再次,務必戒煙戒酒。酒是一級致癌物,直接損傷肝細胞,加重肝臟病情,可能引發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必須戒酒。
作息方面,首先應保證充足睡眠。成人最好每天有七到八小時的睡眠時間,同時避免熬夜。
其次,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過度勞累都會使身體免疫功能下降,進而加重肝病病情,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運動方面,患者可以依據個人喜好來挑選運動項目,但需要合理控制運動強度和時間,且注意運動與飲食時間間隔,避免因運動影響消化功能,引發胃腸道疾病。
從乙肝到肝癌,如何預防?
《21世紀》:從您的臨床經驗來看,乙肝病毒是如何一步步引發肝癌的?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多久?
楊畢偉:乙肝病毒發展為肝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是慢性肝炎階段。乙肝病毒感染肝細胞后在其中復制,機體免疫系統識別病毒后進行攻擊,這一過程中肝細胞被誤傷,產生炎癥。長期的炎癥狀態意味著肝細胞持續受損。
其次是肝纖維化階段。慢性炎癥反復發作,會刺激肝臟內血分結締組織異常增生,形成纖維化。若病情發展,肝纖維化加重,正常肝臟小葉結構被破壞,肝臟功能受影響。
再次是肝硬化階段。此時外科醫生開刀可見肝臟表面凹凸不平、體積縮小;抽血化驗會發現肝功能受損、出現異常,甚至有門靜脈高壓表現。在此階段,肝臟細胞更易發生變化,增加肝癌發生風險。
最后是肝癌階段。在肝硬化基礎上,乙肝病毒持續存在,加上飲食、休息、環境等其他因素影響,肝細胞基因改變,導致異常增生、增殖和分化,最終形成癌細胞,引發肝癌。
從乙肝進展成為肝癌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感染病毒量、病毒類型、患者免疫功能、年齡、性別、生活習慣(作息、是否抽煙喝酒)、是否有合并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以及是否規范接受抗乙肝病毒治療等。
并非所有乙肝患者都會發展成肝癌,若控制得當,真正發展為肝癌的患者比例很少,且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21世紀》:發現乙肝后應該如何治療,乙肝能治愈嗎?
楊畢偉:在乙肝治療方面,一是針對病因的抗病毒治療。目前有口服的核苷類似物藥物,如恩替卡韋等,需每日服用且副作用較小;此外,使用干擾素有一定概率實現臨床治愈,但比例相對較小。
二是對癥治療。例如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升高時使用降酶藥;黃疸升高用降黃疸藥物,還有保肝藥物等。出現肝纖維化時,可用一些中成藥抗纖維化。
當前,乙肝治療效果可分為兩個層次來看,一是臨床有效。服用抗病毒藥后,乙肝病毒 DNA檢測不到,肝功能恢復,但乙肝表面抗原可能仍為陽性。這類患者通過長期服藥、定期復查,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也可阻斷乙肝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二是功能性治愈。即實現乙肝表面抗原轉陰,乙肝表面抗體陽性,這種情況相對較少,達到此狀態的患者甚至可以停藥。目前要讓眾多患者達到根治,還需制藥研發和醫學進步,以給患者帶來更多福利。
《21世紀》: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監測,以預防病情進展為肝癌?
楊畢偉:首先,定期檢查十分關鍵。建議乙肝患者三到六個月進行一次驗血檢查,包括肝功能檢查,如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白蛋白、膽紅素等;乙肝病毒檢測,無論是否服用抗病毒藥都需檢測;三是檢查甲胎蛋白這一肝癌腫瘤指標,約三分之二的肝細胞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會升高。
其次,半年左右可進行一次超聲檢查,查看肝臟形態結構,看是否有結節發生。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通過 B 超做肝臟彈性檢測,了解肝纖維化情況。
最后,除醫院檢查外,患者自身也應留意身體變化,如是否有乏力等全身癥狀、胃口不好等消化道癥狀、肝區不適,以及皮膚黏膜顏色、小便顏色是否發黃等,若出現相關癥狀需及時就醫。
肝癌治療及術后隨訪
《21世紀》:當肝癌被早期診斷出來后,目前臨床上主要有哪些治療手段?這些治療手段各自的優勢和適用范圍是怎樣的??
楊畢偉:肝癌的治療可以分為兩大塊,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
其中,手術治療方面,肝切除術是早期肝癌的首選,通過直接切除腫瘤組織及部分肝組織,部分患者能實現治愈和長期生存,小肝癌術后五年生存率可達 65% 以上。而對于早期小肝癌同時合并嚴重肝硬化,無法耐受其他西醫治療的患者,肝移植術是有效的治療手段,但風險較大,費用較高。
非手術治療方面,首先,局部治療包括消融治療、介入治療和放射治療。消融治療通過物理方式在局部產生高熱量或極冷溫度讓腫瘤細胞壞死,一般通過一根針在超聲或 CT 引導下經皮膚刺入肝臟腫瘤內操作,具有微創、不用開刀、恢復快的優點,但受限于腫瘤數量和大小有限制;介入治療適用于較大、多發、彌漫性腫瘤,利用肝癌由肝動脈供血的特點,通過外周動脈插管將管子放到肝動脈,向腫瘤注射栓塞劑、高濃度化療藥或有內放療作用的顆粒等;放射治療由放療科醫生操作,利用外部射線照射打擊腫瘤。
其次,系統性治療即靶向免疫治療,通過口服或靜脈輸液藥物對全身起作用。
肝癌治療強調綜合治療,不是單一科室醫生負責到底,而是在患者病程的不同階段,綜合考慮治療效果和副作用等因素,采用最合適的治療方式。通過多學科討論(MDT),各科醫生一起為患者制定當下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使患者獲得最佳臨床獲益。
《21世紀》:肝癌患者術后隨訪對評估治療效果、監測復發至關重要。一般來說,術后不同階段的隨訪頻率如何安排?隨訪過程中主要涉及哪些檢查項目?若患者在隨訪期間出現異常癥狀,應如何及時應對?
楊畢偉:隨訪頻率安排方面,一般而言術后兩年內復發風險相對較高,尤其是術后半年內復發頻率最高,建議患者嚴格按照每三個月進行一次隨訪。而對于術后三年及五年以上的患者,隨訪時間間隔可適當延長。
隨訪項目方面,首先,抽血檢查是隨訪的重要部分。需檢測肝功能,以了解肝臟的代謝等功能狀態;檢測乙肝病毒 DNA,判斷病毒復制情況;檢查腫瘤指標,像甲胎蛋白、異常凝血酶原等常用腫瘤指標,對監測肝癌復發有重要意義;同時,血常規、凝血功能等與肝病基礎相關的項目也需檢查,從多方面評估患者身體情況。
其次,影像學檢查不可或缺。B 超是較為便捷的選擇,其具有價格便宜、無輻射、預約快等優點,但檢測結果可能因檢測醫生個人水平而存在差異。磁共振在鑒別診斷肝臟小病灶方面效率最高,且無輻射,不過價格相對較高,檢查時還需打造影劑。CT 也可用于影像學檢查。
因此,為平衡費用與檢測效果,建議患者可一次選擇超聲檢查,一次選擇增強磁共振或增強 CT 檢查。此外,胸片可半年到一年左右檢查一次,用于排查是否發生肺轉移。
在隨訪過程中,若發現可能復發的跡象,需要由醫生做進一步檢查;但若未發現復發,但因本身肝病基礎,出現肝區疼痛、肚子脹、肚子變大、皮膚發黃等癥狀,這很可能是肝功能出現了問題。此時,患者需到肝科或消化科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判斷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復制、腹水產生、肝功能受損等情況。
策劃統籌:曹金良
執行統籌:季媛媛、韓利明
記者:韓利明、唐唯珂、朱藝藝、閆碩、李佳英
編輯:季媛媛、張偉賢
設計:馮荻庚、廖苑妮
審校:陳晶晶、張程、蔣韻 、幸經鳳
制作播出: 羅晶晶、楊慧嫦、王學權、張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