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省流版
1.基孔肯雅熱并非新病毒,2010年廣東曾報告國內首例本土病例;
2.基孔肯雅熱不會“人傳人”,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病毒潛伏期多為3~7天;
3.佛山收治住院患者均為輕癥,超過95%患者7天可出院;
4.治療以對癥為主,無特效藥,無疫苗;
5.廣東基孔肯雅熱疫情仍處在高位平臺期,患者的癥狀主要有三大特點:發熱、關節疼痛和皮疹。
工作人員對佛山樂從鎮的公園草地進行消殺滅蚊。
這個月,不少廣東人聽說了一個拗口的疾病名字——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什么病?為何傳播速度如此快?普通人有無辦法自行判斷感染情況?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首席專家蔡衛平說,作為一種以白紋伊蚊為傳播媒介的急性傳染病,多數基孔肯雅熱患者癥狀較輕,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復,但新生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典型癥狀有發熱、關節疼痛和皮疹,目前治療以對癥為主,既無特效藥,也無疫苗。
每年入夏后,尤其是下雨過后,因為積水增多,所以蚊子滋生速度變快,此時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傳播風險就會增大。
“此時若有輸入性病例,再加上人群普遍易感等因素,就容易引起病毒擴散。”蔡衛平說。
“預防基孔肯雅熱的關鍵在于滅成蚊、清積水和防叮咬。”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傳染病防控領域首席科學家何劍峰說,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大家無需恐慌,沒有積水就沒有蚊蟲孳生,沒有蚊蟲就沒有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
其實“不是新病毒”
廣東曾報告國內首例本土病例
盡管許多人第一次聽說基孔肯雅熱,但是在醫學界,它并不是一個新病毒。
1952年,基孔肯雅熱在坦桑尼亞首次被發現。基孔肯雅熱源自非洲土著語,意思是“彎腰行走”,形象地描述了基孔肯雅病毒導致患者因關節劇烈疼痛而只能彎腰走路的狀態,因此得名“歪身病”。
此后,基孔肯雅病毒開始在全世界“旅行”——
1958年,泰國首次出現基孔肯雅熱城市疫情,這也是亞洲地區首次分離出基孔肯雅病毒;1965年,印度發生基孔肯雅熱大流行,30萬人感染;2004年,基孔肯雅熱在肯尼亞持續暴發,隨后迅速蔓延至印度洋島嶼,引發了大規模疫情。之后,基孔肯雅病毒的暴發變得更加頻繁和廣泛,2007年,歐洲首次報告出現本土傳播;2013年,美洲首次發現相關病例。
2008年3月,我國首次發現基孔肯雅熱輸入性病例。
當時,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衛生檢疫人員在白云機場對入境人員進行檢疫查驗時,發現一名發熱病人,其自述回國前兩天開始出現發熱,全身關節疼痛,此前一直在斯里蘭卡建筑工地工作。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確診為中國內地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何劍峰說,2010年廣東首次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由輸入性病例引發的本地蚊媒傳播病例。此后,在部分地區也曾經有類似事件發生,但傳播規模都較小,未發生過大規模的本地傳播。
佛山樂從醫院目前收治基孔肯雅熱病人。
這一輪疫情形勢如何?
7月23日,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孫陽在全省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工作會議稱,廣東省基孔肯雅熱疫情仍處在高位平臺期,疫情形勢還相當嚴峻。截至7月23日,佛山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195例。對比7月22日的2934例,7月23日一天內病例數增長了383例。中山、茂名疾控發布提醒,該市部分區域存在基孔肯雅熱傳播風險。7月18日,澳門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該病例曾有佛山順德旅居史,為澳門今年第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全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7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
“不會人傳人”
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多為3-7天
在發現了基孔肯雅熱病毒后,科學家開始對其開展研究,最終搞清楚了它的傳播特點——不會“人傳人”,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
蔡衛平稱,基孔肯雅熱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環,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產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癥,被白紋伊蚊叮咬后,白紋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為何本輪疫情傳播速度快?專家分析與蚊媒密度有關。
每年入夏后,廣東地區蚊子開始生長,尤其是下雨過后,蚊子生長速度更快,此時若有輸入性病例,就容易引起病毒擴散和傳播。
十年來,廣東沒有經歷過較大規模基孔肯雅熱病毒傳播,人們體內缺乏對該病毒的抗體,這就意味著,幾乎所有人皆是易感人群。
“有些人因為抵抗力弱,被攜帶病毒的白紋伊蚊叮咬后發病,有些人則是隱性感染者。”蔡衛平說,整體上來說,基孔肯雅熱病毒潛伏期多為3~7天。
從過往的經歷來看,基孔肯雅熱多數患者為輕癥,大約會在1~2周內康復,只有極少數情況下,該病會導致出血、腦炎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
從本輪疫情發生情況來看,情況亦是如此。7月23日,佛山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北滘醫院)呼吸與感染科主任萬水春介紹,當前住院患者均為輕癥,超95%患者可在病程第7天痊愈出院。
登革熱“近親”
可能同時感染兩種病毒
許多人可能沒聽過基孔肯雅熱,但是或多或少接觸過它的“親戚”——登革熱。
事實上,首次從坦桑尼亞發熱患者血液中分離出這種病毒時,也曾一度被認為是登革熱,直到血清學和病毒學研究證實它是一種新發現的甲病毒,才被命名為基孔肯雅病毒。在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共同流行的地區,常有人同時感染兩種病毒。
“傳播途徑完全一樣。”何劍峰稱,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傳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熱傳播快兩到三倍。
雖然兩者癥狀相似,都有發熱、皮疹癥狀,但登革熱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關節痛,基孔肯雅熱是小關節疼痛明顯,個別患者持續時間較久。
佛山樂從醫院內,醫護人員查看基孔肯雅熱病人癥狀。
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醫院,是佛山定點收治機構里病人最多的一家醫院,有400多名基孔肯雅熱的患者在院治療。樂從醫院院長陳錦泳介紹,收治患者有以下三點特征:
發熱:體溫一般以中低熱為主,小部分有高熱,通常在2天到3天內退燒。
皮疹:一般起病第1天到3天出現,主要分布在軀干、四肢、面部、手掌等地方,多為斑丘疹,病情好轉會逐漸消退。
關節疼痛:多數發生在手指、手腕、腳踝關節,疼痛以腫痛為主,相對比較劇烈,但緩解速度也比較快。
當前,不管是登革熱還是基孔肯雅熱,醫學界目前主流的治療方式是以對癥治療為主,既無特效藥物,又暫無疫苗可預防。
蔡衛平介紹,臨床上對于一些高熱病人應先采用物理降溫。有明顯出血癥狀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體消炎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類藥物。對于一些關節疼痛較為嚴重者,可使用鎮痛藥物;若感染者出現腦膜腦炎,則需要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藥物降低顱壓。出院后,關節疼痛或活動障礙者可進行康復治療。
防控基孔肯雅熱
廣東在行動
7月24日,廣東已發布倡議,號召全省居民行動起來,參與每日三分鐘清除積水,不給蚊子產卵孳生機會,還提醒居民若出現發熱、關節疼痛等疑似癥狀,需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流行病學史。
“沒有積水就沒有孑孓(蚊子的幼蟲),沒有孑孓就沒有蚊子,沒有蚊子就不會有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傳播。”蔡衛平說。
何劍峰表示,預防基孔肯雅熱的關鍵在于滅成蚊、清積水和防叮咬。
什么人容易招惹蚊子?
南方醫科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陳曉光稱,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人(較肥胖人士、呼吸頻率快的人)、新陳代謝快的人(孕婦、小孩、運動員或者年輕男子)和散發特殊氣味的人(不洗澡的人、有濃厚體味的人)。
佛山順德全域全員參與疫情防控工作。順宣供圖
“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動高峰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陳曉光提醒,如果外出旅行或者鍛煉,一方面盡可能穿一些長袖的、淺色的衣服,因為根據蚊蟲的視覺原理,深色的衣服更容易被蚊蟲定位;另一方面,還可以涂抹一些驅避劑,保護自己不受蚊蟲的吸血叮咬。
居民能否自行判斷是否感染病毒?萬水春稱,目前沒有自測辦法,個人若出現發燒、關節疼痛、皮疹三大主要癥狀之一,需要到醫療機構開展核酸檢測,一旦確診為感染者,不建議居家隔離治療,建議到醫院住院治療,做到早隔離早治療,才能避免更大范圍的傳播。
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身邊做起!
讓我們用行動阻斷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疫情。
來源:南方+
采寫:話題研究員 黃錦輝 劉漢能
攝影:董天健 戴嘉信